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52376715502314&wfr=spider&for=pc
“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莲,此说谁为证,请询天上天。”出生在辽宁岫岩的书法家张向东,在“中国·鞍山书画和岫岩玉玉雕精品展”的北京展,用这首写家乡山水的诗歌作为自己的草书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展,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00:32-12-11
↑视频
书法家张向东自成一体的“向东体”,实际上是属于隶书。目前在上海中华艺术宫(12月5日-12日)展出的书法作品“山川出云作书法,日月合璧为物理”的作品就是隶书体。
01:45-12-11
↑视频
书法家张向东,其实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他从美丽的家乡岫岩走来,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一路高歌猛进:从大连到北京;从翱翔蓝天到守护北京天安门;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公务员,业余时间始终陪伴他的都是书法和诗歌创作。挥毫落墨抒蓝天,一笔一划写人生。
02:02-12-11
↑视频
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就是他的启蒙老师
张向东出生在辽东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里。贫困、闭塞、艰苦等词语是人们常用来形容这些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然而,对张向东来说,他童年的小山村带给他的却是充实和快乐。
他的家就在村小学旁边不到米的地方,这也是他美好童年开始的地方。
学校离家近,他可以经常去学校玩儿。朗朗的读书声、黑板上的方块字,像魔法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学龄前无忧无虑的日子,是在家门口的校园里玩过来的,耳濡目染,在上小学前张向东居然已经会写会认五百多个汉字了。
回想起小学时光,张向东说他特别喜欢语文老师的粉笔字。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板书特别整齐好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召唤着他,他总是利用一切的机会练习写字。
跟小伙伴一起干农活儿玩耍的时候,他常常会用小木棍在沙地上写来画去的;每到冬季临近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于是,村里那些有文化的老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拿着毛笔在红纸上写那些春节的吉祥话。这是张向东最快乐的时光,他在一旁边观摩边琢磨,还跃跃欲试。
家里人给了他写春联处女作的机会。虽然写出来的“对联”字体歪歪扭扭的,有些让人害羞、尴尬,张向东还是很兴奋,哀求家里大人把自己的第一幅春联作品挂了出去。
第二年写的春联就好看多了。
第三年、第四年就开始受到表扬了。
第五年,村里就有人慕名找张向东写春联了!
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缘何会有热爱呢?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才是孕育热爱和希望的沃土。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更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滋养。这也是张向东的成长经历给我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本字帖一面缘
草书的启蒙老师
对张向东早年书法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一本书的贡献。
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大师、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当时下放到农村,听说村里有个小孩喜欢写书法,还写得有模有样他就过来看。看了之后,他对张向东说:“孩子呀,好好学,找一本好的字帖好好练,将来一定能成书法家”。
↑杨仁恺为张向东的书做序
初中时,张向东在离家较远的镇上中学读书。记得那是初冬的一天早晨,冒着凛冽的寒风跑到教室,看到邻桌的同学在看一本《草书字帖》,张向东的眼前一亮,顿时热血沸腾,激动地大声尖叫了起来。
那时候偏僻山村的每个同学家里都很穷,大家很少能读到课本以外的书,字帖就更是不敢想的奢侈品了。张向东意外地看到这本字帖,喜爱之情无以言表。他就跟同学商量,能否借阅一晚上,同学怕他给弄丢了,不肯借。他就苦苦相求,终于同学被他的诚心与渴望所打动,决定借他一晚上。
抱着这本字帖,张向东一路小跑回到家,点起煤油灯就开始临摹。当时的农村没有电,他的心里多么希望有个照相机,或者类似复印机的东西,能翻拍下来,把这个字帖留下来!
他如饥似渴地捧着字帖,一字一摹,字形记在脑海里,字的韵味则印在了心灵深处。
这一夜他没睡,也没困。这整整一本书全印在了他的心里。他说,他现在的草书基础就是当时这本字帖的功劳,这本不知名的字帖,就是他草书的启蒙老师。
两座文化名城
给他质的飞跃
考上大学,张向东来到了西安空军航空学院。在文化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西安,满目的秦砖汉瓦,令他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村娃眼界大开。
西安的碑林更是历代书法大家的精华荟萃,张向东如获至宝,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碑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看门的老大爷就不把他看成普通游客,而是一个痴爱书法的学生,几毛钱的门票也就不收了。张向东徜徉在碑林园,仿佛置身书法艺术的海洋,畅快淋漓地遨游其中。
工作后,张向东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朝思暮想的文化之都———北京。这个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聚集着各国各地书画艺术的顶尖人才,这里有各种风格的文化展览,各种书画比赛,齐聚京城。作品多,学习机会多,书法大师高手多,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借鉴。他的书法水平也因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具穿砚胼指之功,神完法备,此才未易得也。”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吴未淳老先生曾这样评价其作品。
不要学师傅
要学做自己
在北京,张向东有缘结识了著名的隶书大师--刘炳森。他照着老师的风格和特点苦心钻研,正当自己为能和老师的书法作品以假乱真地接近时,刘炳森老师告诉他:“你学我的书法风格,学得再像,人家也顶多说你的作品像我。你没有自己的个性,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发展方向”。在刘炳森老师的启发下,张向东不断地研究创新,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向东体”。
书法的初始阶段是技术,而高级阶段则是一种文化追求。张向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因义生情,由情赋形”的创作理念并付诸于创作实践,探索出一条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书法创作之路,在当今书画界独树一帜。
文心载道
墨韵弘陶
张向东自幼自学书法,刻苦钻研楷、草、行、隶、篆等多种书体,尤其对隶书情有独钟。早从颜、柳、汉隶入手,后博采众长,结合自身特点和个人爱好,吸收诸家之长,谦虚好学,先后拜师启功、刘炳森、张海、邹德忠等书法名家。
张向东,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书法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诗酒文化研究会(文化部直属)书画院理事。
张向东早年曾是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书画展览,并先后百余次获金、银奖。年月11月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张向东的书法作品受到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的好评。
曾为电影《母亲的飞机场》、《乌珠穆沁的孩子》和《北京夜》题写电影名;代表作“厚德载物”永久性地篆刻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口;“中国风”被北京奥组委会永久收藏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张向东的作品连续在瀚海、保利、太平洋等各大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被文化部及有关机构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绘画作品的张向东书法题字
张向东在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幅,作品多次在港、澳、台和新加坡等巡回展出,有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机关大楼等收藏,有的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知名华人华侨收藏,并有作品被北京奥组委收藏拍卖捐建汶川希望小学,被天安门城楼收藏并入选典藏画册,部分作品入刻“河南黄河碑林”“江南碑林”“邢侗碑廊”等。同时他还著有《东风话语》《隶书习字教范》和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题写书名的《张向东书画艺术》等书籍。
↑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张向东说,书法创作贵在“情、法”二字,既有书卷味儿,又能体现时代气息。他说,“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代。要真实全面反映时代的人文风貌,又要创新艺术形式。写时代,丰富时代,又要创新时代,讴歌时代,引领时代。(经济日报记者姜帆)
↑诗集《东风话语》里的一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