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多少钱 http://www.zgbdf.net/m/
「本文来源:瞭望智库」
当地时间9月10日,库叔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实地走访了20年前“9·11”事件中93号航班的坠毁地。
“声音塔”寂静无声,“镌名墙”沉默屹立。夕阳渐下,暮云四合,晚风含着秋意拂过这片原本籍籍无名的山野,觅不到20年前那一天的一丝大火焦痕。
文丨徐剑梅瞭望智库驻华盛顿研究员
编辑
蒲海燕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入口处的地标性建筑“声音塔”高93英尺(约23.8米),正合93号航班之数,内有40个风铃,它们的鸣响象征着机上40名机组人员和乘客(不包括劫机的4名恐怖分子)在静谧中仍然持续的声音。(徐剑梅摄)
“景貌和当初一样,我们没作任何改变。”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工作人员保罗·多纳蒂(PaulDonati)告诉库叔,只有一些被坠毁飞机烧焦的树木因安全原因被移除,其余皆如原貌。
20年前,美国本土遭遇的一场最大规模恐怖袭击为号称“美国世纪”的20世纪画上休止符,开启了21世纪的大门。
20年来,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旷日持久的海外战争、频繁引发争议和地区动荡的全球反恐行动,让美国,以及美国以外许多地区民众,都付出意想不到之沉重代价。
20年后的今天,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吗?
美国是否更强大了呢?
未来美国还会发动海外战争吗?
2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的“世纪之问”得到解答了吗?
“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人们纪念“9·11”时,又是在纪念什么?
“9·11”20周年前夕,与华盛顿一河之隔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徐剑梅摄)
1
无人生还
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班机,冲向美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地标建筑。从纽约飞往旧金山的美联航93号航班是其中第四架也是最后一架,推迟起飞25分钟。
遭劫持后,乘客和机组人员在与地面通话时得知前三架飞机撞入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决定反抗。搏斗中,飞机携带逾2.2万公斤燃油、以公里时速冲向地面,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的乡村。
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入口处。(徐剑梅摄)
93号航班上有40名平民,无一人生还。坠毁时,该航班至华盛顿的飞行时间仅余18分钟。劫机者目标据信是美国国会大厦或白宫。
共有名无辜者在“9·11”事件中遇难,留下他们的亲人、事业、未竟的人生梦想。
在纪念馆里,拿起耳机,可以听到数名乘客与地面亲人最后通话的录音。给父亲的、给丈夫的、给孩子的;平静的、颤抖的、泣不成声的……所有的告别里,都反复在说“我爱你”“我爱你们”。
纪念馆外,艺术家用彩色粉笔绘制的航班遇难者大幅头像,这个粉笔画项目叫做“93号航班的脸庞”(徐剑梅摄)
纪念馆外,一群艺术家或跪或坐,比对着照片,用彩色粉笔绘制航班遇难者的大幅头像。画中尽是笑颜,洋溢着20年前消逝的生命活力。沿着纪念广场半人多高、朝着坠机地点倾斜的黑色花岗岩长墙,参观者三五成群走过,墙下有缤纷的花束。
黄衣艺术家来自佐治亚州,“9·11”事件发生时11岁,还在上小学,清晰记得飞机撞上世贸双子塔的巨响,感觉生活一下子都改变了,特别是旅行方式。(徐剑梅摄)
纪念馆一块黑色展板上,用很大字体记录下当地牧师詹姆斯·西蒙斯(JamesSimons)事发后的感触:“徒有深深的悲伤。你知道这是改变一切的时刻之一,但你不知道那改变是什么。”
时隔20年,不少参观坠机地的美国民众对“9·11”事件最深刻的印象仍是“震撼”“悲伤”“太多生命的丧失”。
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内“镌名墙”前。(徐剑梅摄)
就美国如今面临的外部恐怖主义威胁而言,多数受访者认为美国“可能更安全”。但是,被问到美国是否更强大了,多数人却摇头不予认可。
20年前赶赴坠机地拍摄的摄影师戴维·拉贝尔(DavidLaBelle)就不认为美国更强大了,因为普通美国人没有过得更好。从疫苗、种族到党派政治,美国“现在是一个严重分裂的国家”。他说,如今美国人心存更多疑虑,不再那么信任彼此和政府。美国人需要放下党派之争,学会合作。
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护士奥特姆·乔伊·科尔顿(AutumnJoyColton)认为,美国现在“有了一个坏名声”,原因之一是“我们傲慢自大,认为世界其他国家应该像我们”。
越战老兵拉里·施罗德(LarrySchroeder)说,美国当今最大问题是人们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不从群体或整体角度思考问题。他期望,美国能继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展开国际合作。
年9月11日,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前的鲜花。(徐剑梅摄)
在已经退休的佩蒂·米勒(PettyMuller)看来,美国仍有可能发动海外战争,因为美国“喜欢控制一切”。
施罗德则说,因阿富汗撤军而质疑美国的实力,“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无论发生什么,“战争永远不是解决之道”。
眺望93号航班40名遇难者的墓地,就在坠机地不远处。20年后的纪念依然肃穆,但人们的情绪不复激烈,平静中多了些许苦涩。20年间,以“9·11”事件为发端,美国的气象、世界的进程和国际的格局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2
有些人一辈子记得
“9·11”是一起无可争议的世界历史大事件,当时已经成年的人,多数可能一辈子记得它发生时自己身在何方。
库叔自己,得知事件发生时,正坐在颠簸的单位班车上,各种议论和情绪已经沸腾。
走进工作大平面,一遍遍重播的电视画面上,民航班机在万里无云、清澈蔚蓝的天空下飞行,无声无息撞进纽约最高地标世贸中心双子塔——华尔街、美式资本主义和美国经济的象征。这一瞬间如此令人震撼,夺走所有人的呼吸。
“9·11”20周年之际,美国国家档案馆管理员戴维·费列罗(DavidS.Ferriero)回忆说,这是“美国失去天真的那一天……(美国)意识到它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脆弱。”
飞机撞上世贸双子塔时,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在佛罗里达一所小学和孩子们念儿童读物《宠物山羊》,白宫办公厅主任走到他身边,附耳低语:“美国正在遭受攻击。”小布什表情凝固,被敏锐的摄影记者抓拍,成为定格于历史的一帧经典画面。
年9月11日,时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安德鲁·卡尔德告知小布什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的消息。
随即,小布什及其幕僚紧急进入空军一号和地下掩体。几天后,小布什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宣布美国的“反恐战争从‘基地’组织开始”,并发出著名的世纪之问:“美国人在问,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米·泽加特(Zegart)对那一刻她在做什么也记忆犹新。当时,她刚当上加大洛杉矶分校公共政策教授,正在撰写一本关于美国安全机构如何适应冷战终结的著作。世贸双子塔倒塌时,美西时间早上七点多,她正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喂早餐。“我把孩子们从电视前拽开,在丈夫的怀里抽泣,然后钻进车里,开车去了学校”。
3
有些人已经忘记
泽加特如今在斯坦福大学任教,“9·11”事件20周年之际,她感叹说:“我的学生没有一个记得这一天。过去,“9·11”是人人都曾经历的创伤。如今,我的学生们认为“9·11”是一段早已逝去的历史、发生在很久以前的画面,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冷战齐名。”
奥巴马的前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BenRhodes)是“9·11”事件亲历者,当时24岁,在纽约念研究生。罗兹说:“我看到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接着看到第一座双子塔的倒塌。我生命中到那时为止所做的一切突然变得都微不足道。我走了几英里路回到公寓……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住的皇后区举行了好几场消防员的葬礼。”
年——特朗普执政的第三年,他在加大洛杉矶分校讲授美国总统言论和外交政策课程。罗兹和泽加特有相似的感触——他的学生们阅读小布什在“9·11”事件后的演讲,“就好像它来自另一个星球”。学生们列举的美国当前最紧迫问题中,气候变化高居榜首,其次是经济不平等、学生债务、结构性种族主义等等。没有一个学生提到恐怖主义。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如今,超过万美国人出生在“9·11”事件发生之后,另有数百万美国人当时过于年幼,同样“无法理解随之而来的破坏和蜕变”。
4
一段早该结束的历史
纽约“9·11”事件纪念馆里,一面巨大的彩色马赛克墙上,镌刻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句:时间的记忆永不会有将你磨灭的一天。
但是20年弹指一挥间,时代已发生重大改变。新问题层出不穷,老问题不再突出。
早在“9·11”事件十周年时,英国《经济学人》就指出,西方公众对恐怖主义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