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饮食清单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wh/263281.html
本文系原创,根据知乎问答“中华文明是边缘文明吗?”本人的回答整理。
该回答引发热议,热度正在持续上升。
首次回答基础上有补充,保留两次回答原貌。
在孔子学院工作过3年,一次研讨会上,一位研究尼山文明的大学者并没有用“边缘文明”这个词,而是用了另一种说法来描述:中华文明是世界的孤岛。
这个说法已经比较温和了。毕竟,边缘还是中心,有一种主观判断的意味,有一种自定义中心的预设。
孤岛,就是你不了解人家,人家也不了解你,甚至了解和交流的欲望都很低。
在国外工作期间几个片段:
1参观法国卢浮宫,这个博物馆被称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总索引“,逛了4个小时,没看到中华文明的索引。整个博物馆里,经常见到戴着耳机进行文明史专业研究的大学生,还有小孩有组织地在这里一边看一边听课。这就是西方人了解世界文明的大场域。很遗憾,按照我的认知,在这里,他们不会了解中华文明。我阅读过《世界文明史》,虽然不专业,但是一个感觉,卢浮宫事实上是一个“除了中华文明之外,世界文明发展的总索引“。
(自然,有人会说,在欧洲看中国艺术品和文物,应该去吉美,但我想说的是,看中华文明元素在国外的普及程度,应该去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进行横向比较,去亚洲主题博物馆,相当于跑到火车上问大家买到票了没有。就好比看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比对,医院医院)
2认识了一个教“对外法语“的老师,不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现状,她全都一无所知。因为我要考她教的课,所以自选了一篇法国奢侈品生产以及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文章,她考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制度?
3在欧洲,以中国研究为方向的学者,能在商务培训中非常武断地说出儒释道是中国文明的思想根基,就已经艳惊全场了。老外企业家惊呼,原来是这样。
4在欧洲,关于中国的认识,呈现出两种巨大的分化。一种人认为,欧洲完蛋了,世界的希望在亚洲,亚洲的希望在中国。一种欧洲人认为,他们的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中国文明必须向他们靠拢。这两种人会在饭桌上激烈讨论,毕竟他们在饭桌上是不太谈家长里短的,我觉得两种都有点极端,但是,还是老问题,你参与争论很容易,但你不知道能立足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说服体系怎么建立。
5欧洲有出于各种原因学汉语的人。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去那里教课,第一堂课基本上是无效沟通。比利时本土的汉语老师,第一堂课必须这么讲:汉语的字母(汉字)是无穷无尽的,不是26个,学生惊呼;汉语没有动词变位,学生惊呼;汉语的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学生惊呼;汉语有四个音调,妈妈骂马,如果去掉音调,就全乱套,学生惊呼;汉语的比较级一共有十八种说法,学生惊呼;汉语有拼音,但这不是汉语本身,学生惊呼。只有这样讲,他们才明白一点,愿意留下来学习,大多数中国外派的老师,做不到这样理解中外文的信息差,所以我们跟对方的交流也是有问题的。
整体上,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就是对外交流,而且要深入到文化层面,暗礁其实非常多,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你会深刻感受到,这个孤岛的形容,非常准确。
随手一答,看来引发了一些讨论,在此继续补充。
1与文明孤岛相近的说法,中外都有。
有评论说,那是我们不强大,或者说,孤岛仍然默认我们不是中心,是西方中心视角下对中国的蔑视,如果是中国人自己说的,那肯定就是公知、读书少,之类的。
孤岛,其实本质上跟实力无关,跟中心无关。你是全班第一第二,不妨碍你成为孤岛。你坐在C位,不影响你是C位的孤岛。
孤岛是指,别人很不了解你,你也很不了解别人,在全局的互相沟通理解中,某个点明显频次低、沟通深度低、互相理解的程度低。
因此,孤岛本身是个中性词,比“边缘说”更接近客观视角,如果连这个说法都无法接纳,都要一蹦三丈,这种心态只会强化孤岛效应。就算强大了,也只是一个强大的孤岛。
2补充一个卢浮宫的照片,从感性上认识一下孤岛。
这群孩子,在他们形成世界观的最初阶段,就没有中华文明的概念,甚至连片段都很少能接触到。西方人对通识教育的严肃程度,不是我们考试内卷心态下所能理解的。
我是带着刻意寻找中华文明索引的目标在游览卢浮宫,四个小时,没有走完卢浮宫,但是也没有发现中华文明的片段。让这些西方小孩找到并且认识中国文化,就更难了。
从这么小,他们认识的,在空间上铺展的世界,在时间上贯穿的文明,就少了一大块,这一块,不是孤岛吗?
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变成那个讲课的老师,继续给下一代孩子讲一个缺了一大块的“世界文明”。
有人说,还我兽首!这是抢夺!你们不会以为,那个法老像是从金字塔里抠出来的吧?承认观念层面的沟通事实,很难吗?
3很多人认为,这是传媒业、孔子学院、外交学院乃至教育部的水平不行,把我这个笨蛋送出去了,而且直接给我支招,冲过去!告诉他们什么是道德经,告诉他们,中国才是世界的中心!
我如果这么做,就是在加剧孤岛的形成。孤岛说本身没有假定中心,只是把每个板块之间的沟通深度和频度做了一个描述,而且,要双向接受,才不孤单。
我们很多人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师爷”“宣传式”的沟通,少数涉外文化工作者也这么想这么干,这也是孤岛形成的重要原因。
反过来看,研究我们民众对法国的认识,姆巴佩和伏尔泰,谁在中国粉丝多?
如果法国人也冲过来,揪着我们耳朵灌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你会欣喜,服气,说,奥,原来这么牛啊?
荒唐不?
这种荒唐,就来源于传播理论中最楼逼的那套“子弹论“,觉得我声音够大,姿态够强,我的观点会像发射子弹一样,瞬间击中对方,对方连拒绝、思考、还手的力量都没有。
正是意识到这样非常蠢,才出现了一个学科,叫“传播学”。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传达自己思想与被对方接纳的科学。
这就是文化交流中一个理念:区分“我中之我”,与“他中之我“。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来自南开大学当时的副校长陈洪教授。我不知道他是否记得当年孔子学院培训中那个非要通过提问,为难讲座大作家的年轻人,但陈教授的那段话,我一直记着。
大作家一个明确的观点,要对外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甚至罗列出了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比较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第一个提问,问的就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原汁原味的传播也有局限,譬如程抱一的书法,笔画中甚至有西文字母的痕迹,西方人接纳程度更高。我们是否应该在原汁原味和被对方接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听得出来,大作家不是很开心,我也听出来了,陈洪教授对我比较认可。他提出来,任何文化之间互相的接纳,都要站在“他中之我”的区域作为立足点,站在“我中之我”去传播,效果通常不是很好。明确你和传播对象之间的信息差,至少知道人家懂了什么,能接受什么,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你能被接纳的前提。
另一位孔子学院院长总结过我们对外传播的三大误区:第一,单向传播,不听对方说,不研究对方的文化背景,发射子弹。第二,不回馈,说完自己的就算了。第三,不研究,不尊重对方。把自己摆在中心的结果,就是对方把你摆在边缘。不成为孤岛的前提,就是承认我们之间是不存在中心定义的平等的两个点。
4孤岛不是一种羞辱,孤岛的效应,不是由孤岛这个称呼带来的。
消灭孤岛称呼,或者消灭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能解决问题吗?
应该看到,欧洲不是美国,大部分出问题的孔子学院都在美国。以现实的感受来说,一所欧洲大学内出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这个机构里来了一个中国年轻人的面孔,他们第一个姿态,还是接纳、欢迎、倾听的。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在自己的课上建立了一种多媒体模式,基本脱离粉笔灰,而且迅速生成讲义,包含着课堂随机发生的互动和讨论,是真正的教学笔记;我给他们看,中国翻译的他们本国的动画片,看看他们能否理解语言差别;我在市中心立了一个书法之门的形象,邀请西方人进入中国书法之门。
我离开孔子学院时,有的学生把我的名字绣在毛毯上送给我,有的学生专门挑选了一套他们本国的博物馆大全,楼下的门房太太给了我一大摞他们本国的连环画。他们也希望你能了解他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通过努力去化解孤岛,我们才不是孤岛。
消灭了那个说出孤岛的人,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从此耳边清净,睡意朦胧中,仿佛我们真的是中心了?
5孤岛形成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我们不说了,说了就是引战。
客观原因之一,中西方由语言文字逻辑会带来的文化鸿沟。西方语言之间的语法、发音、词形相似之处甚多,与汉字几乎成为两个体系的语言,也就是两个体系的思维工具。
援引一位西方学者的理论:现代科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种具备“条件式”“虚拟语气”的语言体系中。
条件式强调,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在某个条件下,才会出现某个结果。这就是实证思维的基础。
虚拟语气,最大的贡献,是区分了事实和愿望,也就是应然和实然,现实和目标。
与我们很多人一听“孤岛”,就把事实与价值混在一起骂战相比,西方人至少还得区分一下。
如果不是老外总结,我们中国人是不知道汉语的比较级有十八种说法的。
关于汉语比较级的18种说法,这是外国的教育者总结的,用法语写的教案。这就是“他中之我”,若无法建立这个思想体系,说什么边缘中心都是口号而已,你连汉语都教不明白。这十八种说法相当于俞敏洪总结英语,是二语习得专家按照本国人的认知提炼出的。时间久了,记得不全,先写个十来种吧。
1阿娇比阿萨漂亮-经典结构,不用“更”
2阿娇吃饭吃得比阿萨多-动宾重复动词,不出现比较词
3阿娇和阿萨,阿娇更漂亮-固定比较范围,用了“更”字
4胜似闲庭信步-单独结构
5阿娇的颜值优于阿萨-“于”字结构
6相比于阿萨,阿娇更漂亮-建立对比对象,用“更”
7阿娇跟阿萨没法比-否定式比较
8阿娇比阿萨拍下了更多照片-“比”和“更”结合
9阿娇没有阿萨漂亮-否定词用“没有”,不出现比较字
10阿娇不像阿萨那么漂亮-否定词用“不像”,必须加“那么”
11阿娇漂亮?阿萨才漂亮好吧-固定范围比较,不出现比较词
12阿萨吃饭没有阿娇多-动宾,否定
13她俩谁漂亮?-主系结构的疑问句
14她俩谁吃饭吃得多?-动宾结构重复动词的疑问句
15阿萨比昨天更漂亮了-时间状语比较的主系结构
16阿萨今天吃得比昨天多-无宾语,对时间状语的比较
17阿娇今天吃饭比昨天吃得多-动宾重复动词+时间状语比较
也许不止十八种呢。
认识“他中之我”,也是对“我中之我”加深认识的过程。当然这很复杂,麻烦,相比之下,还是喷子更容易。(第十八种出来了)
不过反过来看,老外这么费劲整理十八种说法,说明他们并不希望把中华文明当孤岛。
贴几个正反双方有代表性的评论吧。
好了,剩下的一切交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