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读了黄耀红博士的作品《给教育一个远镜头》。并不厚的一本教育文章合集,我却津津有味地翻了很久。黄博士不愧是有教育工作经验的媒体人,文章很接“地气”,优美的文字后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在《给教育一个远镜头》一书中,黄博士对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当前社会上的普遍性教育问题都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博士的那篇《愚人节的生命内涵》,在这篇文章里,黄博士呼唤教师不要为了“师道尊严”成天板着脸,而是要放下身段,让情感互动和生命关怀回归课堂,让幽默增强课堂的张力。
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初中时的回忆。
初三的时候,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位非常严肃的老先生。在我和同学的眼中,老先生的教学功底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就是为人实在时古板了一些。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凡是提问时学生回答不上或者是回答不对,便要挨老先生一顿骂。在老先生的课上,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老先生提问时叫到了自己的名字。
不巧的是,班上的一个平常比较调皮的男生在课堂上偏着头看书时,被老先生以为是在和同桌讲话。老先生也不说二话,手上的粉笔直接就招呼过去了。好家伙,几颗粉笔头直接把男生的头发给“洗白”了。
老先生用的是类似的操作那个男生平时本就不是“善茬”,现在自己明明在看书,居然被老先生“粉笔伺候”,一下子情绪就失控了,他猛地一下在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和老先生大声地争吵了起来,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班上的同学赶紧去请了年轻的班主任来。老先生见了班主任,只大呼学生目无尊长,气的那位男生几乎要跳起来。班主任却不多说话,只是走到那位男生的身边,指了指男生紧握的拳头,微笑着说:“同学,这里是教室,不是打拳击的擂台哦!”
就这么一句幽默的话语,教室里原本心已经提到嗓子眼的同学们忍不住哄然大笑,那位男同学也不好意思的松了拳头。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一下子缓解了下来。
班主任的换脸技能做老师越久,越容易陷入“板着脸进教室”的模式。管学生不易,尤其是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孩子时,老师若是没有威严,会让自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十分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学生在一起时,就不能幽默一下,让师生间放松点,笑一笑。
其实,适当的幽默不仅不会减弱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还会让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甚至更加喜欢老师任教的学科。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体会:高中的时候,我曾经一度十分讨厌数学,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数学底子薄,也因为数学老师的严肃,数学本就比较严谨,加上老师的风格,我对数学的兴趣更淡了,幸好后来换了一个很有趣的老师,才慢慢燃起了对数学的兴趣,过了高考中的数学大关。著名的考研指导名师张雪峰,不也正是因为他幽默的风格而受到考研族们的热捧吗?
张雪峰当然,做了老师后,有时候也会纠结黄博士所说的“师道尊严”。跟着学生在教室里开怀大笑,要是被领导看到了影响好吗?在课堂上走“幽默”路线走多了会不会学生就不“怕”我了,以后调皮的学生是不是会更难管?
只是,每次听到学生那天真无邪的笑声,总觉得这也该是校园协奏曲里不可缺少的音符。又不免坚定起来:课堂上,让学生笑一笑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