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00:31“晨光小学原名茅茨舍小学,取名杜占晨先生的‘晨’字,晨光寓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希望。我们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而且教师学历更高了,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1月19日,走进岱岳区下港镇南茅茨舍村晨光小学,校长张利介绍道。年5月,中国著名书画家杜占晨先生义卖书法作品60余万元,捐赠于茅茨舍村筹建“茅茨舍小学”;在茅茨舍村委领导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下,于年6月开始施工,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先后共投入资金余万元。现如今,学校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拥有5个小学教学班,3个幼儿教学班,在校学生余人,是一所幼小一体化的学校。“教学环境”之光破晓——夯实乡村教育“第一层基石”从校长张利了解到,学校目前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条件先进。学校于每间教室安装“球型”摄像头,教师可在办公室内时时监督学生的课堂、自习、课间情况,还可以接收到教室内的声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办公效率,更有助于学校和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各教室均配备了空调,保证了学生冬暖夏凉的课堂环境。食堂细心制定每日健康食谱,消毒防疫工作严格监督落实,实现了学生舒心、家长安心、学校放心。因校园场地限制缺少学生体育活动的专用场地,学校贴心地在校园空地内搭建了秋千、乒乓球台等设施,并购置了排球、足球、篮球等供孩子们充实课余生活,在放松娱乐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小学部教室内安装的“电子黑板”领先当今教学设施基础水平,教师可轻松实现投屏、电子白板、视频播放等功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教学内容素材,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升降式桌椅更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身体发育;幼儿教室内均配备了47英寸教学用电视,各类智力开发玩具、玩具柜、衣橱、保温桶、电子钢琴等先进教学设施,保证了幼儿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明亮的教学楼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城镇学校同样的教学环境,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障更是乡村教育为实现提质增效必须迈好的第一级台阶。“师资力量”之光破晓——留住乡村教育“第一生命线”晨光小学建校后,镇教委从各学校选拔优秀教师,组成了年轻精干的教师队伍。近两年继续补充年轻有为的新教师,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如今小学在校教师12人,幼儿园在校教师8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乐于奉献,兢兢业业”是每一位晨光教师的座右铭。课前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上生动授课,规范教学;课下认真对待每一份上交的作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抽出课间、饭后、放学后等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功课,使原本成绩落后的学生逐渐取得了进步。年轻的师资队伍、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为晨光小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既要留住学生,也要留住老师。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乡村教育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处于劣势,教育质量不高导致生源不断流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乡村教育的定位不准,曲解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晨光小学的实例为“留住”乡村教师带来了希望。应摆正乡村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逃离”乡村;要留住老师,可采取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薪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本土教师,强化教师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同时,可为乡村教师开辟多元发展空间,激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教学理念”之光破晓——助力乡村教育“迈上新台阶”不同于传统学校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晨光小学主要围绕“读+写”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共读经典”活动就是其中一个典例,学校会组织教师共同制定《教师阅读书单》和《学生阅读书单》,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评比出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同学,进行年度成果展示和颁奖仪式。在日常课程安排方面,学校专门为同学们安排了“每日阅读课”,专供同学们阅读课外经典、做读书笔记,老师们还会定期收起读书笔记检查和评比。此活动的开展既拓宽了学生们课外知识面,也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同时逐渐培养起学生热爱阅读、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加强学校人文教育建设,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晨光小学围绕“书法”开展了教师粉笔字培训和学生硬笔、软笔学习活动。教学楼内处处可见老师和同学们的优秀书法作品,走到之处皆可欣赏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大作”,笔尖洋溢着浓浓墨香。临近春节,学校还组织开展“做春联”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构思并设计春联,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家长们纷纷表示:“学校这一创新性活动的举办,让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学有所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我们家长也很开心看到孩子们有所收获。”“学如弓弩,才如箭簇。”晨光小学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以读代教”和“写字育人”形式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以书为友,避免了精神思想上的“缺钙”,从而培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掌握真才实学,争取有朝一日能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儒峰通讯员刘子建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