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四代火车滚滚而过,看消失的铁路工

初期白癜风能控制吗 http://pf.39.net/bdfyy/tslf/150802/4668527.html
04:57

人们记忆中的出行,离不开火车轰鸣。

那漫长无尽的轨道,承载了千万游子不变的乡愁。

从蒸汽机车到智能高铁,几十年间,中国铁路运输事业迅速发展。

那些伴随着老式机车而消失的铁路工种,在科技助力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记忆与印象:人力走出来的铁路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陈毅思被分配到原柳州铁路局,成为一名叫班员,负责通知火车司机出乘上班。

自行车、手电筒、计划单、粉笔成了陈毅思工作离不开的四样“宝物”。

陈毅思换上当年的工作服,回顾从前抄发车计划表的日子。

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在那个通讯欠发达的年代,叫班工作关系到火车能否准点运行。

“只有准时叫班,司机们才能够按时出乘。”

为了保证准确,陈毅思脑子里总得绷紧一根弦。

每天上班,要仔细抄写并核对当天乘务员的出乘计划单,骑上单车,在各个房间寻找叫班对象。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出乘计划,就得去叫班。“嗓门要大,脚力要好。”陈毅思说,叫班必须叫到对方回应才行,以前旧楼房没有电梯,得一层层楼爬,最多时一天爬楼上百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要变道,人工来扳道。”

几十年前,吴景雄是原柳州铁路局的一名扳道工,他还记得,春运期间列车进出库繁忙,工作量剧增,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拔插销、抬拖柄、扳道岔、插插销、加锁等工序对吴景雄来说,再熟悉不过。一天24小时,扳道房离不开人值守,一部电话是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

“一看、二扳、三确认、四显示,这活看似简单,但做起来不易。”

接指令,开始扳道作业,火车经过,又把道岔恢复原状……要将一台机车安全放到准备台位,通常需要几名扳道房工人联合作业。

反复而枯燥的工作,是千万个扳道工日夜的孤独坚守。

从一名蒸汽机车司炉到动车司机,唐华兴经历了中国四代火车的发展。

“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是机务段的。”

回忆起蒸汽机车,唐华兴难免唏嘘:为保证机车动力,司炉需要不断将煤炭铲入机车锅炉中,工作环境闷热嘈杂,极度考验体力。

“每跑一趟车下来,整个人被熏得跟黑炭似的,又脏又黑又累。”

内燃机车的出现,让司炉随着蒸汽机车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内燃机车动力靠柴油,喷出油烟浓烈,火车‘轰隆’‘轰隆’地响,油烟、噪音为工作增添了不少阻碍。值乘一趟下来,衣服会留下油烟和汗水印记。”

唐华兴那时就盼望着,什么时候火车能跑得又快又舒适,司机可以一整天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工作。

这是他梦想中的火车司机。

改变与发展:科技成就速度革命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铁路开始全面实施大面积提速调图,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力机车不断普及,唐华兴顺利成为电力机车司机,工作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唐华兴的白衬衫再也不脏了,他的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

不变的是每年一度的春运。

唐华兴的春运印象,是人山人海:车还没停稳,就见乘客们携带大包小包行李,大家追着火车跑,就怕挤不上。许多乘客还自带小板凳,坐在过道里。

“拥挤的绿皮火车,在路上的时间漫长又煎熬。现在一个小时的路程,以前可能得走六七个小时甚至更久。”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火车经历了6次大提速。

唐华兴驾驶着电力机车奔驰在路上,成为梦想中火车司机的样子。

“路上时间缩短了,我们工作起来干劲也足。”唐华兴说,火车出行条件越变越好。春节出行,铁路仍是大众的首选。

如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结束了传递信息基本靠喊的人工叫班时代,电脑自动叫班已经普及,叫班员变成了调度员。人们只需要坐在电脑前轻按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叫班工作,准确率近乎%。

叫班员完成了这个岗位的“时代转身”。

随着电气化、微机控制等高科技普遍应用,大部分人工道岔被电动道岔取代。自动道岔设备只需要人工日常保养和维护,信号员在信号楼内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扳道作业。

从前需要多个扳道工配合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人就可完成。

吴景雄在对自动道岔设备进行日常保养。新华社记者林凡诗摄

时光流逝。

唐华兴没想到,20年后,他会成为广西第一代动车司机;

陈毅思走进铁路综合调度室,屏幕滚动刷新着各车次的出发情况,电脑自动叫班精准保障车辆准点运行;

电动道岔的应用,让车辆进出库效率大大提高,扳道房和扳道岔也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坚守与突破:铁路人不变的情怀

年,唐华兴考取了铁路动车组驾驶证,动车组自动化操作,让唐华兴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

“以前觉得遥远的路程,现在往返都能当日实现,仿佛置身科幻世界。”

唐华兴值乘动车组列车时进行瞭望。新华社记者林凡诗摄

科技的深度融入,让出行工具、出行环境、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悄然发生巨变。

陈毅思说,以前坐火车时间久,大家出行携带的食物占据行李的“半壁江山”,车上人挤人,“想吃一桶泡面,都不一定有伸出手的空间。”

现在,车辆准点率高,许多乘客习惯在车上点餐,甚至喝杯水的时间就能到达目的地。

“陆地航母”整装待发。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彻夜排队买火车票的记忆已被互联网购票替代。

科技覆盖出行各个环节,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迈进。

手机App可以购票、查询车次信息,“复兴号”动车组无线网络全覆盖,高铁订餐满足旅客不同口味需求,贴心的服务让旅途变得从容。

随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不断增长,高速铁路“八纵八横”版图不断延伸,“陆地航母”动车高铁实现高效精准运输。

以人力为主的铁路工种的消失,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但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国铁路人用他们的辛劳与智慧,守护着每一名旅客安全出行。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刘恺

记者:吴思思、林凡诗

视频制作:吴思思 

编辑:刘恺、王垚

特别鸣谢中国铁路南宁局柳州机务段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广西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