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韩静慧有一双会跳舞的手,这是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年12月10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静慧在北京中青大厦接受了《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的采访。谈到自己的故事时,韩静慧和蔼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双手如同指挥家一样,随着讲述有节奏的舞动着。就是这双灵活纤细的双手,曾经在课堂的黑板上留下娟秀的粉笔字,后来又写出一部部动人的作品。 把故事送给儿童
韩静慧的访谈是很有感染力的,因为她亲切有力的声音,因为她适宜的肢体表达,她笑着说可能是当教师的后遗症。
韩静慧是一位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学生、从中国的学生到外国的学生她都给讲过课,并且都有过深入的接触。这样的经历对韩静慧是相当宝贵的:给了她无尽的创作源泉,这也就造成了她本身作为作家的独特性:她以各个年龄段为主人公写的作品都有,比如给小学低年级看的童话系列长篇作品有《笨女孩合子和小水人们》和《小河马卡拉》系列等;给小学高年级孩子写的作品更多,比如长篇《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锔盆女孩》《不和女生斗气》《父子较量》《懒女泡泡》等;给初高中孩子写的作品《一树幽兰花落尽》;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共读的长篇有《为谁活着》……同时,在韩静慧的小说中,总是有着对孩子教育的思考与反思,这与她从事教师职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从当一名人民教师开始的。当年韩静慧在一所小学执教,在教学中她发现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学生的思绪常常还停留在课间活动的状态中,注意力无法回到课堂上,如果用强硬的方式拉回,效果反而不好,于是她就用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注意了,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们一听有故事,小耳朵立刻支了起来,韩静慧的课前故事,一般都是她随口编出来的与授课内容有关联的故事,等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再自然过渡到正式的教科书学习内容。这样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正是如此,学生们很喜欢上她的课。韩静慧说,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来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二来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担任数学老师期间,相比于其他教师只讲数学题解法的授课方式,她也能想办法使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有趣一些,她会把每一个数学题都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以编故事或者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小孩子偶数和奇数的时候,她让孩子们扮演小动物角色,在他们身前贴上数字,再画两个小房子,一个是偶数的家,一个是奇数的家,然后带领孩子在设定的环境里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模拟下雨的情景,:“哎呀,风来了,雨来了,咱们快快回到家,你是奇数的家还是偶数的家?”孩子们于是立刻模拟小动物向“自己的家”飞奔……就是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奇数和偶数的区别并灵活运用,这种类似的游戏她在课堂上设置很多,所以她的每一堂课,孩子都听得兴致勃勃。
在教语文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她也总是设置一些故事情景,对学生进行各种语言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除了事先设置好的内容外,很多都是临场发挥的,比如正在上课时,突然飞进来一只蜜蜂,或者走进来一个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议论纷纷课堂纪律很乱的情况下,韩静慧会立刻找一些学生来描绘这只蜜蜂或者描绘一下这个人的形象,比如蜜蜂是怎样飞行的?翅膀是怎样的?这个人长相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说一句带有夸张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是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蜜蜂或者人的身上转移到语言描述能力的训练中,并且效果非常好。
这样的授课方式,除了能让自己不断地临场发挥想故事、编故事外。有时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也在不断地激发着韩静慧的创造力,使她能够直接而又鲜活的了解到孩子们的所知所想,从而直接地转化为文字,这是一种双方互利的过程。比如她的《河马卡拉和他的一家》系列长篇中那些融入在小河马卡拉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游戏很多都是韩静慧在课堂教学中临场发挥编出来让自己学生也玩过的各种语言类数学类游戏。此系列童话自出版以来,因为内容的真实、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与儿童内心,深受孩子的好评和欢迎。
教师的经历给了韩静慧无尽的创作源泉,也是她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特有的优势,她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状态已经了如指掌,它们都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不用特地去体验生活就能信手拈来。”韩静慧成为一名作家,是偶然,但也是必然。她最先接触的就是儿童,最先想到的也是儿童,那么下笔写出的故事也是送给儿童。因为接触了形形色色、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她笔下的孩子总是那么自然与真实,一点都没有编造的痕迹。她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扎根在孩子现实生活基础上的。
走向更宽广的创作之路
在教学之余,韩静慧把自己在课堂给学生们随口讲的故事都写下来,开始向杂志社投稿。开始了边教书、边创作的生涯。作品陆续在各种杂志上出现。如小说《老林和高中女生林三心》《月亮湖边的鸽子花》《额吉的罂粟花》《贼儿子》《贱嘴的塔拉》和散文《下雪的日子》《远方的天堂》《一盒空了的火柴》《不肯安分守己的人》随着中短篇不断地发表,出版社的各种约稿也纷至沓来,多年来,她先后出版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多部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公映。如长篇儿童文学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出版后就被央视电影频道投资拍摄了电影,电影名《毡匠和他的女儿》。长篇《锔盆女孩》进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额吉的荞麦地》也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
而各种奖励也顺其自然地来到。
如:年两篇散文《不肯安分守己的人》和《地耳朵》获得“首届冰心儿童文学图书新作奖”;中篇小说《沙魂》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巨人》杂志获得年年度读者投票“最受读者欢迎的好作品”奖。长篇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获得年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
作家韩静慧接受本报采访赵小萱/摄
韩静慧很忙,但在忙碌中她依旧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内心,这是很不容易的,她说:“我是一个资深宅人,就愿意一个人在家鼓捣,那么在家能鼓捣的事就两件:做家务和写作,而我就喜欢做这两件事情。”在北京生活的这段经历对韩静慧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激发了她无限的创造力。韩静慧曾经在一所国际学校授课,当时班上有一些外国学生,她也因此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孩子。曾经有一个外国女孩给韩静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女孩的生活习惯和中国孩子有着很大差别,他们点头是“不同意”的意思,摇头却是“同意”的意思。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个孩子在中国学习有些吃力,在学校里没有什么好朋友,与大家也总是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就造成性格有些孤僻。有一次上课时,韩静慧提问这个女孩问题,女孩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也让韩静慧一头雾水,为了了解这个孩子,韩静慧常常去关心照顾她,和她谈心交流。《外国来的小女生》这本书,灵感就是来源于此。《外国来的小女生》是韩静慧的《神秘女生》系列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桑琪来自国外,她孤僻,忧郁,不合群,班上的女同学米莱意外得知桑琪恐惧和忧伤,以及身体和精神不佳的原因,处处帮助她,使她的情绪和身体一天天好转,这本书演绎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有趣故事,其中斯里兰卡的习惯摇头Yes点头No等情节都被写入书中。
神秘女生三部曲共有三本,除了《外国来的小女生》还有《懒女泡泡》《不和女生斗气》,三本书的共同点就是语言幽默活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很受读者欢迎。韩静慧作品的语言特点来自于自己的内在美学追求,她对作品的语言是有要求的,她说:“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最起码语言要优美、顺畅、干净,如果一部作品的语言絮絮叨叨、生涩粗鄙,那最起码语言关都没有过。所以我对我作品的每一句话都会精雕细琢。”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的作品可读性强,被许多电台选中。她的亲子共读作品《为谁活着》,近日获得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颁发的“70年70部·优秀有声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她的《神秘女生》系列丛书,也由喜马拉雅电台作为精品同步推出,深受好评。
韩静慧(左二)在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70年70部·优秀有声阅读文学作品”颁奖典礼上
韩静慧著《为谁活着》荣获“中国有声”70年70部·优秀有声阅读文学作品。(主办单位供图)
韩静慧所有的校园儿童长篇小说虽然思想性都很强,但阅读起来都非常的轻松幽默,朗朗上口,这正是韩静慧的高明之处,即使是写沉重的话题:比如写父子之间矛盾的小说《父子较量》,虽然话题不轻松,却以非常幽默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是在愉快的笑声中阅读完毕的。
带着使命与责任感创作
在韩静慧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件她最难忘的就是在写《为谁活着》这部书的时候,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她三个月没有见任何人,只是每隔几天下楼去买一次吃的。写完最后一个字才扔下笔第一次出去散步。走在路上,猛一抬头发现满大街的玉兰花都盛开了,低头看看自己还穿着冬季厚厚的长款大衣,原来春天已经来了!为了写作她忘记了时间和季节,韩静慧说:“那一刻我真的哭了,我一个人穿行在夜晚的玉兰树之间,开始拷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我写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韩静慧常常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扣问,默默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沟通,个人所迷惑的问题也慢慢明朗,写作的意义随着时间也清晰起来。
阅读韩静慧作品,才知道,她把愉快和轻松留给了读者,把沉重和问题留给了自己。
比如多年的教育经验使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