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初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贵州师范大学校园的宁静。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考中,许多教师放下粉笔,暂别讲台,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用坚守和执着温暖着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和奉献诠释教书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与病毒赛跑的核酸物资“押运员”
在贵州师范大学,有一群老师加入到核酸检测物资及核酸样本转运中来。
物资领取时间通常都要根据属地政府临时通知,有时是半夜,有时是中午。但不论何时,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小组的成员们都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保持高效的行动力,带回一车车的物资,保障了学校两轮共5万余次核酸检测的顺利开展。核酸检测运回到学校后,由于时间紧张,物资分发也得争分夺秒。采样期间还得去各采样点协调物资,确保采样不中断。
9月2日,孙科老师加入学校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小组,与另外13名老师前往属地政府协调运送物资。“我们担心物资不能及时运回学校会耽误核酸检测,所以都疯了似的扛着物资就往车上搬,所有人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才搬完。”孙科回忆道,车子距离物资库房近两百米,要经过两个台阶,每次来回搬运都会跑得汗流浃背。“我虽然没有高大的身材,但每次搬运我都会拼尽全力。”平时沉稳话不多的他,说起物资搬运来感慨颇多。
贵师大全校的核酸样本,要提前对接属地政府,安排专用押运车。核酸采样完成后,需清点样本数量,核对样本,然后将核酸样本押运到检测实验室。最医院进行全面消杀,保证车辆人员安全。
“我不怕,我身上有‘大白’,脸上有N95,后头还有贵师大。”负责核酸样本押运的郑富元老师说,“既然接受这项任务,就要奋战到底,直到胜利。
课时是“主播”课后是“大白”
因为疫情,贵州师范大学按下了“慢行键”。但教师们并未停止前行的脚步,他们在奋战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与线上教学的“云主播”之间无缝切换。
“宝贝,你还小,和妹妹在家里乖乖听姥姥的话,就是对志愿者工作最大的支持……”连日来,孙晶老师每天早上和两个孩子道别之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宝山校区疫情防控工作中。每一轮核酸检测工作,孙晶从未缺席。“请打开健康码,有序排队,间隔一米……”9月3日宝山校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维持现场秩序的孙晶一直忙到深夜一点半,嗓子都喊沙哑了。检测结束后,嗓子都喊沙哑的孙晶看着寂静的检测点,露出了疲倦的笑容。为确保停课不停学,9月5日起,贵师大有序开展线上教学,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作为教务处的一员,孙晶恪尽职守,在9月5日当天的志愿工作结束后,又开始线上教学的查课工作。
9月7日上午,他连续为硕士生上了3个课时的网课后,又投入到学校煤矿村出入小门管理岗位上参加志愿服务直至深夜。网上课堂里,贾付强有转换为认真负责而严肃的教师,网上授课平台一打开,他就查看学生进入平台的情况、讲解、线上问答,每一个环节都逻辑严密,学生反应也积极。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只能在深夜回家、孩子睡熟时加紧备课。稍有闲暇,他还得坚持查资料、撰书稿、做科研。
作为思政课老师,脱下口罩和志愿者马甲,鄢英和宁友金又准时投入到了思政课堂的线上教学中。此次抗疫志愿者的亲身经历,也为他们积攒了丰富的思政课素材。通过线上平台,他们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中,着力挖掘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充分运用贵阳抗疫的现实教材开展思政课线上教学,讲好抗疫故事,真正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效果。
筑起三万师生餐食最暖“后盾”
如何保障校内3万余名师生的一日三餐,是疫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筹备物资、协调交通卡点、搬运物资、隔离点送餐、监督食品安全……在贵师大,有一群教师志愿者坚守在后勤保障抗疫一线,承受着高强度劳动,平均每晚只能休息4个小时。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全校3万余名在校师生筑起最温暧的后盾。
9月1日凌晨,庞向阳老师得知花溪校区受疫情影响后勤物资供应不畅后,驱车从小河区出发,赶往花溪校区。由于交通管控,车辆无法通过交通卡点,他只能弃车,半夜徒步3小时才到达学校。到达学校后,顾不上休息,庞向阳立即投身抗疫第一线,搬运物资、协调车辆等;在学校没有住处,他就干脆在办公室搭了个简易床铺;天气转凉没有换洗衣物,他就向同事借工作服……
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经理王杰,主要负责三校区各食堂的粮油蔬菜等物资的调度。除了根据各食堂物资需要及时配送外,疫情期间他还要想方设法在校外筹集物资。协调物资转运关卡、组织员工核酸抗原检测、隔离点送餐、食品安全监管……劳累一天后,只能短暂休息。凌晨物资到来,王杰还得与同事们一道抓紧卸货,物资消杀后再搬运到库房,统一登记、分发,忙完已经精疲力尽;第二天清晨6时,他又要到食堂检查早餐准备情况,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商昌斌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