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

编者按

从学生到教师,从青年的朝气蓬勃到如今学识渊博的老教授,黄秀莲作为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度了50个春秋的“老民大人”,看着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从籍籍无名到做大做强,看着广西民族大学的法语专业从无到有,参与建设并见证着民大不断壮大发展。

她初入广西民族学院的大门

成为外语系法语专业第一届学生

即将毕业的她选择服从分配留校

作为一名法语教师,扎根民院

我们一起来看看

退休教师黄秀莲的故事

↓↓↓↓

矢志求学,与民院结良缘

年,黄秀莲出生于广西柳州柳城东泉小镇,父母是柳州畜牧研究所的工人。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她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从小便十分胆大活泼。

黄秀莲从小爱读书,小学的时候便经常去父母单位的阅览室读书。她看书不拘种类,不管红色经典小说、外国文学,或是报纸周刊、人物传记,甚至是连环画她都会认真浏览。这些书籍就像一盏盏明灯,“教给我怎么去想东西,往哪里想,如何辨别是非善恶”。

年,能够上大学的消息传到柳州十一中,本应一毕业就要插队做知青的学生们有了上大学的期望,“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我要继续读书”。基于此,黄秀莲便大着胆子询问老师上大学的事儿。

“以前那个年代,人们对教育不重视,但好在教我们的都是有学问、有素质的好老师,能够让我们在学农的同时,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黄秀莲在学农的同时,也在认真学习,完成课业,这为黄秀莲能够通过选拔考试奠定了基础。

“在那个时代,能够读大学确实是一件幸运的事。”

黄秀莲能够上大学,与当时的时代环境以及国家政策不无关系。由于当时的中美关系破冰,国家对外交流需要大量外语翻译类人才,才有了当时推荐应届毕业生上大学学外语的政策。基于这样的大环境下,成绩优异的黄秀莲便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经过推荐、考试、选填志愿一系列流程之后,最终她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报了法语这一专业,并被成功录取。

当问及她为何选择法语专业,黄秀莲笑道:“班主任建议我读法语,一是因为班主任相信我能够学好一门新语言,二是因为懂法语的人少,更有利于发展。”

年,外语系增设了英语、法语专业,黄秀莲就是外语系法语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但是由于法语专业刚设置,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当时学习的环境非常困难。法语专业只有三位老师授课,师资、教学设备、教材资料等都非常欠缺。

“教学资料只能由老师自己编写,然后打印成油印小册子分发给我们做课本,或者是同学们托在北京的同学、亲戚帮买一些关于法语的书籍,能够听盘带和录音机的机会也很少。”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环境,黄秀莲感叹道。即使当时环境十分艰难,同学们也都十分自觉地学习,互相用法语交流练习口语,增进说话流利度,主动阅读法语的文学作品,学习文章结构语法等。

“说到这儿,还有一件趣事儿。”年,黄秀莲第一次出国留学,认识了一对法语夫妇。“秀莲,你的法语说的很好,但是并不是口头语,是偏向文学性、书面化的法语。”

“我当时就明白了,我们专业的教学资源有限,能够接触纯正的法语的机会很少,所以只能跟着文学作品学习如何讲法语。”

年,本科毕业的黄秀莲选择留校任教,成为一名法语教师。

志要回国,艰难岁月共担当

80年代之前,国内院校很少有教师出国留学,80年代中期之后,教师公派出国进修渐渐多了起来。经过学校的推荐,以及自身努力通过了考试选拔,黄秀莲顺利地拿到了公派出国的名额。临行前,国家教委培训中心一位老师说的话让她记在心头。“送你们出国不容易,你们一个人出国学习一次的花费,相当于一个老师40年的工资,希望你们都能够学成归来,不负祖国对你们的培养。”

“即使当时我有在法国发展的机会,但每每回忆老师的这句话,我还是决定回国教书。”在当时中外的发展相差巨大的情况下,不少人都选择留在国外,但黄秀莲还是回到了相思湖畔,有人说她傻,但她并不在意。“你瞧,如今的中国并不比任何国家差,我只觉得‘生在中国,何其幸也’。”

与民大共同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黄秀莲也是外语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谈到外语系的历史,黄秀莲可谓是如数家珍。外语系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年的初办越南语和泰语,随后年增设了老挝语,在年又增加了英语、法语两个专业。但此时的外语系并无太大知名度。

直到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准备评选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当时我们和校领导经过讨论,都认为我们要争取这个国家培养基地。”但要评为国家培养基地,其中一个硬条件,就是至少要有4个非通用语种,并且师资齐全。因此,外语系在年增办了柬埔寨语专业,“没有师资,没有教材,等同于三无的情况下办了这个专业,系里的老师本就缺少,去哪里找师资呢?”

“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柬埔寨语没有师资,就办不起来。”黄秀莲和系主任打听到了广西旅游局有一位柬埔寨语的老翻译,曹凤琴副译审,早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柬埔寨语专业,曾三次邀请她出山才成功。

“曹凤琴老师的爱人中风在家,离不开她的照顾,最终还是同为柬埔寨语专业的爱人动员了她。”曹老师最后同意到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教书,之后曹老师又请了她大学的同班同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彭晖教授来系里授课,彭晖又推荐了她门下的一位高材生来任教。黄秀莲和外语系领导又去了柬埔寨驻广州总领事馆,请求协助派外教。经过不懈的努力,这才有了柬埔寨语师资,总算是顺利开设了柬埔寨语专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方显玉成。最终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的4个非通用语专业在年被评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当时,共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广西民族学院四所学校被评为国家基地。

“其中三所学校都是重点大学,唯有广西民院一个地方院校被评为国家基地。虽然以前条件艰苦,但我们还是拼尽全力去争取到了这个国家基地。”有了这个平台,以及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年至年,学校先后开办了缅甸语、印尼语、马来西亚语三个专业。7个小语种再加上英语、法语,可以覆盖整个东盟所需要的语种,到此时,民大的小语种专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名声在外。

积功兴业,推动学科的发展

承一肩担当,守一念执着。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从系副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再到院长,黄秀莲在主管学院工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发挥学科特色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怎样将小语种做大做强做优?多次的外出学习,以及结合本学院的发展状况,黄秀莲对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我认为,抓机遇非常重要。”外语系从60年代办起,到70、80年代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直到年申请了硕士点,年评上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外语系正是抓住了这些契机,并且经过几代外语人的努力和积淀,才让小语种得到发展。

“不要因为我们是地方院校就妄自菲薄,要学会突出自己的优势。”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毗邻,本校的小语种专业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具有地理优势;并且当时民院小语种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归国华侨,师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年,第一届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搭上了东盟的快车,我校小语种在为东盟博览会服务的同时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弱项和其他学校的强项去比较,而是应该更多地凸显自己的优点、亮点、特点。”早在年,外国语学院就已经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了交换学生往来,直到年代开启了“3+1模式”(国内学习3年,到相关语言对象国家留学1年)的培养方案,加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教育和培训,加快了促进外语人才的培养。“以前的外语人才都是哑巴语言,只会学不会说。现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子们到国外去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

“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师资,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科以及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是必要的条件。随着外国语学院的发展以及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逐渐增多,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更为凸显。“拥有优秀的师资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全国非通用语人才一直紧缺,尤其是非通用语教师。在学院师资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黄秀莲与其他教师仍然支持年轻教师去国内国外读硕、读博,以提升师资水平。培养师资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但种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年,外国语学院获得外国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外国语语言文学还是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除此之外,“柔性引进人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将一些有名的外校外语教师、教授邀请到本校,给学生讲授课程,给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教学理念等,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校长处的同时也能增进教学水平。

时光飞逝,岁月无痕。从年外语系设置第一个小语种至今,民大小语种已有58年的发展历史。民大小语种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黄秀莲等一批又一批的外语人的努力和奋斗。

穿越时光的尘烟风雨,在民大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这位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退休教授表示,“和民大一起走过了50个春秋,作为一个老民大人,看着民大和外国语学院不断发展,我感到非常地骄傲和自豪。希望小语种专业能够继续做大做强,外国语学院越办越好,民大发展再创辉煌”。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文字:黄少华

编辑:杨皓淇、卢非彤、陈柏均

审核:荣子卿

监制:王文娟

指导:陈铭彬

今天距离70周年校庆还有42天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