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退一步不是胆怯与懦弱,它会带给你

世路难行,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争强好胜正是祸患的起源。道家主张,高下相倾,难易相成,其实,人生狭路相逢,机缘会合,有时你高我一级,我低你一级,可是擦肩而过,你低我一级,我高你一级。从某种意义上说,“退一步”不是胆怯与懦弱,它会带给你“海阔天空”的境界。

1.守住已有的便是富足

孙子和祖父进林子里去捕野鸡。祖父教孙子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们隐蔽的灌木丛中。野鸡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祖孙俩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鸡飞来,共有九只。大概是饿久了的缘故,不一会儿就有六只野鸡走进了箱子。孙子正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那三只一会儿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三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三只。

孙子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两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一只。但孙子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着还会有野鸡要回去的,所以迟迟没有拉绳。

结果连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来。孙子一只野鸡也没有捕到。

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讲的便是要我们知足,不必固着太多身外物。孙子最终也没有捕到一只野鸡,就在于他的贪求。

世事难定,人生究竟是黑白还是彩色,纯粹是一种习惯性的看法。我们一旦习惯看到人生的黑暗面,就会刻意去寻找黑暗的那一面,而忽略掉光明的一面,自然就会被消极的世界所包围。人生追求的东西总是层出不穷,当我们停下脚步,回头看时,会发现,若能守住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便已足够富有了。黄美廉博士用她的亲身经历为我们阐释了人生的富足。

黄美廉自小就得了脑性麻痹。病魔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

然而,这位坚强的女孩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经过努力,她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请问黄博士,”在一次讲座上,一个学生问她,“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大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我好可爱!

我的腿很长很美!

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上帝这么爱我!

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我有只可爱的猫!

还有……

台下,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面对众人的沉默,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掌声响起。有一种永远也不会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的脸上。

的确,人生短暂几十年,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何必物欲太强,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其实人生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黑白还是彩色,都在于我们自己。如果能接受自己所有的缺憾,接受这份不完整的生命赐予,那么自然就能更快乐地活着。对于生命的苦难,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谁”的错。一个人愈去看他人的优越面,心中的怨恨就愈增。接受自己,接受现实,相信我已富有、已完美,生命将无憾。

2.后退是为了向前

《庄子·人间世》中让我们领略了世路难行,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争强好胜正是祸患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说,“退一步”不是胆怯与懦弱,它会带给你“海阔天空”的境界。

“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又有几人能将其真正实践?争强好胜的斗争本性使我们总想与对方一决高低,谁也不愿后退一步,认为后退是懦弱,是胆怯。可不恰当的争强好胜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只能是两败俱伤。当事情发展到紧急关头时,我们该怎么办?“杀身成仁”是儒家的选择,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智慧:退一步是上策。

生存之道,屈伸交替。软虫的收缩,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全自身。当你身处冲突矛盾中时,一定要能试着退一步看看,事情是否像自己计较的那样严重。这样,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生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或丞相的级别。一天,老家桐城有人送来了一封急信,张英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小事。张英老家和他隔壁的邻居之间有一块空地,他的邻居准备占这块空地修一堵围墙,两家人于是就争执起来,争得不可开交,所以家人就给北京的张英写了一封急信。

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看完信笑了笑,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首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深受感动,也主动后退三尺。现在安徽桐城还保留着“六尺巷”这个地方。

张英做到了大学士,他的儿子张廷玉也做到了大学士。张英的孙子科举考试得了个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不但不庆祝,反而恳求雍正把儿子的名次降下来。他说:“天下人才那么多,三年才轮到一次科举殿试,都希望能榜上有名,而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上这么一个位置,那不就堵塞了天下寒士进阶的机会了吗?我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皇帝被感动了,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把张廷玉的儿子降到第三甲第一名。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境界:高下相倾,难易相成。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不利,消息传出去,张家就会名誉受损、威信扫地。张廷玉也正是在这种退让的做人之道中,演绎着老子的高下辩证哲学,使家族获得了绵绵不绝的生命张力,让家族的兴旺不断保持下去。

春秋时候,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做霸主的愿望首先受到了楚国的反对,于是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了,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统帅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