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平凡中的不平凡4位特教老师和

年9月10日,第36个教师节。三寸粉笔,一颗丹心,我们遇见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然而,也有一些老师,他们的学生可能无法动手制作卡片表达祝福,甚至可能不能用语言说出“教师节快乐”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但他们依然会用执着的坚守和辛勤的汗水,浇灌这些幼苗慢慢成长。他们,就是特教老师。这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来到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特殊教育中心,看看特教老师的别样人生。

你能想象一个老师教会学生吃饭就需要半年时间,平时还要给学生洗衣服、帮助学生上厕所,而学生两三年都学不会写自己名字,甚至还要学走路······而这一切对于大渡口区特教中心启智班的老师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

记者在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看到,启智班一共有16名学生,基本都属于严重的智力障碍,不仅连基本的表达都很困难,有的甚至连走路都要老师扶着。对于他们来说,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会生活、学会自立。

有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更有人用“春蚕吐丝”来感叹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在全市数千名教师中,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寒暑假,日复一日地充当着教师、医护人员、保姆以及家长的多重角色。

杨丹:“改变一个学生就是改变一个家庭”

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启智班大多都是智力残疾儿童,这些孩子难于沟通,课堂中大小便失禁等意外情况也时有发生,特教老师杨丹用自己的坚持和耐心,帮助中重度残疾孩子锻炼动手能力,慢慢学会基本生活技能。

“我从年进入学校开始执教,至今已经8年了。”杨丹老师说,多年的教育经验让她认识到,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平时在与孩子们相处时要有爱心、有耐心,与孩子多交流。朝夕相处间,她和孩子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也对特教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情怀。

“孩子们刚入校时,我了解到有些孩子仅仅只是因为发了一次高烧而导致智力障碍,我就忍不住想要呵护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教导他们,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更好一些。”杨丹说,在她的班级里,有的孩子从不会自己吃饭到慢慢学会吃饭;有的孩子从不会说话到能与人简单交流;有的孩子从不知课堂规矩到认真参与每堂课······“孩子们的每一点点进步,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里的孩子因为身体原因个人发展受限,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正常孩子是一样的。除了日常基础课程之外,杨丹还会为孩子们编排歌舞、乐器演奏、儿童剧等等。为了让舞蹈动作更加适宜特殊的孩子们,杨丹通常会与其他老师讨论修改十几次;为让孩子们逐个掌握乐理,杨丹也会一个个地纠正,一堂课下来常常满头大汗。

杨丹回忆到,“启智一班的小辰(化名)是一名‘唐宝宝’,特别的招人喜欢。但是小辰的协调能力不是特别的好,我教他一个动作教了特别久,临近上台表演,我内心忐忑不安,生怕他跳错,没想到那天表演得非常成功,动作做得比平时都好,当时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在杨丹眼中,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可爱、一样需要被呵护。她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期盼就是教出来的学生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因为改变这样一个学生就是改变一个家庭,这是她的一个认知,也是她的一个心愿。

王红:从老师到“妈妈”的身份蜕变

今年是王红来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任教的第四个年头,在四年的时光里她每一年都会送走一批孩子然后再迎来新的孩子。

“平时课间活动都会在外面踢球、玩游戏,但是今天天气比较热,班上有些孩子感冒了,担心出汗回到教室以后着凉加重感冒,所以就在教室里放松放松。”见到王红时,她正带领班级的学生们上律动课,虽然只有三四个学生跟着她的节奏挥舞着手臂,但她依然满怀激情,努力带动现场气氛。

她说,刚来时觉得照顾这些孩子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相处下来,觉得比照顾多个幼儿园小朋友要累多了。启智班很多孩子都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等多重障碍,因此在教学中,王红注重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王红介绍道:“除了学习,更多的是教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由于这些孩子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所以仅仅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艰辛。”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王红每周还会制定课表,书写成长手册,精心记录孩子们的点滴变化。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她说只有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如今,王红早已将“老师”的身份转换成“妈妈”的角色。对于新入学的孩子们,她会亲自带着,教他们怎么吃饭、上厕所······她是给孩子们擦口水、添衣服、喂药、掖被角的王“妈妈”,也是精心准备每一个节日,给孩子们准备各种惊喜的王“妈妈”。

李巧迪:牵着“蜗牛”去散步

普通学校简单平常的教学内容,大渡口区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教老师李巧迪却要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重复十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由于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平时教的课程很难有效果,我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让知识成为他们的条件反应。”大渡口区特教中心启智班老师李巧迪告诉记者,数字5以内的加减法,很多学生都要两三年才能学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到毕业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些在启智班的学生中都是普遍现象。

在教学拼音时,由于学生发音器官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难以正常发声。为帮助学生学会发音、发准音,李巧迪只能先让学生将手贴在自己的喉部、口边,让学生感觉声带的颤动、气流的强弱,找准发音部位;再让学生拿镜子照着口型进行练习。这样练习了十次、二十次,最后一节课下来,嗓子沙哑了,话都说不出来。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特教老师却更为艰辛。这里的孩子们由于身体原因,不仅学习吸收慢,自理能力也较差,这让日常教学变得更加困难,平日里,李巧迪不仅要耐心、重复地教学,还要处理失禁、癫痫等突发状况。

“基本每天都在处理突发事件。”李巧迪说到,有的小朋友看似安静乖巧,却可能随时爆发情绪。之前有个学生有癫痫病,一般会在她身边一直都放着一个垫子,老师也要随时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