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刻头条
年的一场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给教育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由于疫情隔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进行,曾经叫好不叫座的“智慧课堂”以云课堂、空中课堂等各种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展。在疫情中匆忙上线的智慧课堂效果如何却也众说纷纭,评价好与坏的皆有之。
一、智慧课堂的前世今生
智慧课堂听起来有点像“智慧教育”,但事实上并非是一个教育概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传统教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把课堂变得更加“智慧”,当然这个“智慧”如何呈现出来还需要看各个科技公司和学校对课堂的理解和定义了。
科学技术进入校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数字化校园、网络化和智慧校园三个阶段,由于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市场需求的原因,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共存的,尤其是网络化和智慧校园几乎是同时存在。
数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知识、信息、材料数字化,对于老师来说主要是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等;网络化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把数字化的内容搬到云端,实现共享,这个阶段老师主要是做慕课、微课等可供分享的内容;智慧化则体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各种平台、终端搜集校园信息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帮助,老师在这个阶段还处于学习和适应阶段,如没有疫情的发生,可能还处于抵触阶段。
二、折翼的“互联网+教育”
数字化可以从计算机进入校园算起,也算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电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使用,直至渗透到学校的角角落落。数字化在校园已经熟悉得宛若自己的身发体肤,这里就不再赘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硬件联网让办公自动化、办公电子化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便利,在这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开始了,一人一账号,从学习到管理都在监控之下,各种各样的门禁卡、图书卡、摄像头逐渐被一卡通代替,在教学上把“互联网+教育”(事实上是“教育+互联网” )理解为“信息存储+视频传输”,广泛地开展“微课”制作活动,把教师授课视频挂在网页,似乎就实现“互联网+教育”了。
互联网技术天生的“开放”和“共享”遇到了“封闭”、“孤立”的学校教育注定会引起绝大的冲突,学校一边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加强了对学生和老师学习、生活的管理,一边前所未有地抵制互联网带来的“共享”和“开放”。影响最大的是对互联网终端——手机的抵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禁止学生带手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要想害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吧”。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准使用网络上共享的“教案”,甚至被要求使用“手写教案”,甚至催生了“代写教案”的产业。
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对教育的影响,可以直观的理解为把“教育”搬到“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在线教育平台,各种网课,以及各种直播平台。教育是搬到了互联网上了,教育还是那个教育,在校园里面灌输和培训与网上灌输和培训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非要说差异,那也是仅仅在线教育平台质量差一些但便宜一些,线下教育价格贵一些质量好一些。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讨论而发生了背离。在线教育的发展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却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这种选择对于一直垄断知识的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也是对学校权威的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更多的不信任。
三、大数据分析下的智慧校园
随着淘宝、今日头条等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取得成功之后,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也迅速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和互联网技术一样,学校的需求决定了大数据的应用。伴随着“智慧校园”的概念,大数据首先在“学校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变化最大的就是有利于信息统一的一卡通,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和越来越智能的各种打卡设备和门禁……搜集信息的终端几乎覆盖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几乎可以随时分析任何一个老师和学生的轨迹,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根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如说有的学校根据学生在食堂消费多少、使用终端设备的价格等信息来决定贫困生名额。
进入课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令人意外”却又说意料之中的“课堂专注度分析”,通过在教室部署摄像头或者带镜头终端,对学生课堂状态进行自动监测,包括学生人数、姿态、行为、面部角度、表情等,实现抬头率、微笑率、专注度、离席率等课堂效果指标的智能统计。
而校外机构却利用大数据迅速开发了一些题库对使用题库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期望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培训。
四、疫情破开了“云课堂”的大门
年注定载入史册,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由于疫情,全国所有的学校都通过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电脑、手机等终端借助各种社交平台、直播平台构建了“云课堂”。或许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永远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努力往学校“渗透”却被老师和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校外的互联网、通讯、大数据分析技术,竟然毕其功于一“疫”。不管是网络还是手机,不管是社交平台还是在线教育平台,几乎所有的现代科技成果都一下子集中到了“云课堂”之中。
一直对网络和手机甚至大数据分析嗤之以鼻的老师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和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进入云课堂学习。疫情期间的“云课堂”最大的好处或许是让老师们深度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大数据分析对教育的影响了,当直播、录播,在线测试、考勤打卡,学情分析等技术深入到了课堂中之后,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发生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和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育认可度调查报告。就平台使用、技术接受度对在线教育认可度的影响关系而言,教师对在线教育技术的接受度与在线教育认可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当然,“云课堂”在绝大多数老师心目中仍然只是过渡,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堂课的线下教育依然是老师心目中真正的课堂。但是,当一些技术推开了课堂的门之后就再也关不住了。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直播课丰富的展现形式,网络通讯终端信息搜集的便利,数据分析的高效,作业的快速批改……都让老师们对这些技术欲罢不能。
五、智慧课堂的智慧在哪里?
疫情尽管尚未完全结束,但是很多学校已经开学,对于已经熟悉“云课堂”的老师们来说,迫不及待地把疫情期间所使用到的技术延续到实际教学中成为了一个“执念”,可惜的是,线下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大数据分析”融合在一起的“智慧课堂”尚在萌芽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不论是曾经把第一个摄像头进入教室都称之为“智慧校园”或“智慧课堂”,还是疫情期间已经深度把“计算机、网络、通讯、大数据”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云课堂”,还都是线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延续和拓展,距离“智慧”还很遥远。
我们知道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大概有这么几个环节:备课、组织教学,讲授、作业布置与批改、测试、反馈、交流。而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课堂”则是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给出相应对策。
我们搜集到各个平台的云课堂以及线下进行的智慧课堂,大都是通过现有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分析对教学环节效率进行提高,增加老师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掌控能力。
比如课堂组织管理的、颇受学校和老师欢迎的“打卡”、“签到”功能,实际上就是替代了日常课堂老师的“点名”。再比如说作业管理APP,主要是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功能,一些APP除了开通上传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功能之外,还建立题库便于老师布置作业,甚至连批改作业的环节也通过客观题的方式让计算机自动运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易错题目,甚至还有不少机构开发了利用图片检索题目、批改作业的功能。再比如说备受争议的课堂专注度分析,弥补了老师视野不足的缺陷,增加了课堂管控能力。还有网上提供的各种课件、录像、慕课更让老师备课有了很大的选择,甚至逐渐形成了资料管理软件;还有深受老师喜爱的考试测试系统,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我们发现,目前所谓的“智慧课堂”大都是处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环节,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相应的对策涉及的比较少。目前做的比较多的分析应该是“考试分析”和依据遗忘曲线得到的“错题”再现。但是考试分析基本上还处于统计学的范畴,比如说平均数、方差和分数分布形态。
对于分析结果采用的对策基本上和传统的课堂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备课、讲授、作业、测试各个环节看来来,现代科技技术构建的“智慧课堂”对教育的改变更多的是量或者说是提高学校和老师“工作效率”,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改变尚未可知。但是通过疫情过后不少地方取消期末考试、不公开成绩等方式避免刺激到学生,可见老师在教学环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不禁思考,智慧课堂的“智慧”究竟在哪里?
六、不同教育理念下的“智慧课堂”产生的不同智慧
海量的教学资源,强大的信息搜集工具,快速便捷的信息分析软件,让学校的管理、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很多,但似乎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好处,甚至还给学生带来更多压力。这阶段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基于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智慧课堂”、“云课堂”,在一定程度扩大了“教室”的空间和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了作业的负担。老师可以通过通讯软件在任何时候给学生布置和批改作业、反馈作业情况,并且督促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作业管理软件大大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如果操作的好的话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几乎可以为零,这使得一些老师大量布置课外作业,使得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前段时间一位老师夜晚十点钟之后催促学生写作业的事情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吐槽。
拥有海量数据的“智慧课堂”,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似乎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学校管理层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了。
一些学校包括大学甚至要求每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必须是“正态分布”,其中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这显然是把老师当做为数据服务的工具了,而非是老师使用数据了解学生、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情况下的智慧课堂显然是“愚蠢至极”的。并非是有了先进的搜集数据和信息的工具的课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智慧课堂”的。
至少目前绝大多数停留在数据搜集阶段、把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和加强对学生管控作为目的的“智慧课堂”并没有表现出其令人惊艳的“智慧”,顶多增加了老师管控学生的效率、让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加沉重而已。
老师几乎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甚至连课都可以放其他老师的录像而专注于监督学生学习专注度、作业完成度这样的“智慧课堂”显然太可怕了,这明显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智慧课堂”,整个把孩子当做学习工具的教学过程并没有体现出有任何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的智慧。
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现代科技介入之后由应试教育理念组织的“智慧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除了睡觉,学生几乎都会在“智慧课堂”监控之下“学习”,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全覆盖式的学习不仅仅在学习效率上无法提高,而且对孩子在情感、性格上发展遗患无穷。
工具毕竟是工具,如果是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通过现代科技组织“智慧课堂”则完全不一样了。老师完全可以从繁琐的备课资料搜集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知识点的分析和整理结合作业反馈系统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契合认识结构形成好的认知结构;甚至老师还可以从授课中解脱出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用小组合作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