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打靶模拟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优题.速享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3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味”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4分)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中学联盟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年8月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

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裹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檄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者,曰:“吾父也。”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

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一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制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

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司,珙曰:“是弃城也。”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珙以身镇江陵,珙奏:“裹、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

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节选自《宋书·孟珙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B.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C.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D.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檄”在本文中是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B.制置使,军事统帅,主要负责部署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一般由秩高望重者来担任。

C.嘉定是宋宁宗的第四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朔,是古人用来标志日期的词语,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还用“望”“晦”来标记日期,分别是指农历每月十五和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珙身为人子,谨遵孝道。从军时父子离散,他率骑兵冲入敌阵帮助孟宗政脱险,后来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丧,一再拒绝上级的任命。

B.孟珙身为将领,作战有方。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深得军士叹服和朝廷的重用,后来皇帝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C.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己,让他们知羞醒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

D.孟珙为官一方,关心士人。襄、蜀两地动荡不安,士人无处安身,他就在公安、南阳建造两座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4分)

(2)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4分)

14.文中孟珙与皇上的一番对话,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和见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

麴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释: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指学习刻苦。③麴qū生:指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1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六国统治者所作的假设,指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

(3)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封建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善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①。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②,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

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对偶夸张B.排比对偶夸张

C.对比借代排比D.拟人比喻排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生长着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下面是一则学校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的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终于盼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②我们全体运动员有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创造佳绩,挑战自我,超越极限,③奉献给鄙校师生一场精彩的运动会!④我们一定发扬奥运精神,不骄不馁,奋力拼搏;⑤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遵守大会纪律,服从裁判指挥。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运动员庄重宣誓:赛出水平,赛出风格,⑦请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年12月初,山东省济南市首批38名快递小哥获颁初级职称证书,江苏、山西等地最近也为部分快递小哥评定了初级、中级职称。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快递员总数达万人。随着快递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送快递早已从纯人力肩扛手提的“苦力活”发展为自动化、智能化运营的“人机协作”。未来,随着智慧物流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快递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快递业评职称不仅激励了从业人员努力工作,也弥补了物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空白,显示了社会对整个行业价值的认可。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2)请根据上述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不超过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封城的76天里,武汉打了一场硬仗。疫情迅猛,全民动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坚韧对抗病毒。为减少交叉感染,多万武汉人留守家中;另一边,为救死扶伤,驰援队伍汇聚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火速建成。76天后,武汉浴火重生。

②“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③“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读了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有哪些感触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D(“不仅仅是……而且是”错,原文为“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

2.B(A.“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D.“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定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

3.C

4.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

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

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

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

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6.C(“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

7.B(“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错)

8.①为其时代风貌(精神风貌)立言:青年学子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难当头,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一旦选择,便义无反顾。

②为其青春气质立言:青年学子要有至纯至真至美的追求。选文中孟嵋热情、开朗,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留下伤感的泪。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彰显出一代青年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

③为其成长背景立言:青年学子要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崇高品格。他们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日渐成长成熟。(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

9.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

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

③运用场景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

④多用对话形式,客观呈现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如孟嵋和庄无因的对话,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

(每点2分,答对3点6分。如果从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方面回答,也酌情给分)

⑤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汇融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⑥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等。只要列举合适的例子即可。

10.C(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11.A(A项开始对“檄”的解释是正确的,“被檄”解释错误,放入语境也解释不通,应该是“被征召”的意思。)

12.C(C项,原文“驰书责之”的意思是“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而并非“当面斥责”)

13.(1)(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安葬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

“丁父忧”“起复”“讫葬趣就职”各1分,整体句式顺畅1分,共4分。

(2)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

“边民来归者”“居之”各1分,整体句式通畅2分,共4分。

14.(1)谦虚退让。孟珙面对皇帝的褒奖,不贪己功把作战取胜的功劳归于皇帝的盛德和军士的付出。(2)耿介忠直。对皇上问合议一事,他直言该战。(3)见识远大。针对恢复国土一事,他建议陛下放宽民力,集聚人才,等待时机。

15.C(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与手法的理解与赏析。C项,“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错,应该为告诫友人不要贪杯,不辜负亲友期望。)

16.(1)①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②继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③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一点2分,根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具体诗句分析参照下面的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于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

”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麴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17.(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使六国各受其人则足以拒秦(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8.D.拟人,如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比喻,如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排比,如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

19.①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②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苜蓿生长的特点。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一致。

20.①均因花朵色彩来命名②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1.答案:②语序错误,应改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创造佳绩”;③谦敬失当,将“鄙校”改为“全校”或“我校”;⑥搭配不当,将“庄重”改为“庄严”;⑦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将“刮目相看”改为“拭目以待”

22.答案:

(1)鲁晋苏等多省为快递小哥评职称(关键词:“鲁晋苏”或“鲁晋苏等多省”“快递小哥”“评职称”。写出一个给1分,写出三个给2分;共2分)

(2)参考答案1:多省为快递小哥评职称彰显了社会对快递行业的尊重和认同。(1分)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快递小哥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给快递小哥评职称,就是社会对快递行业的认可、尊重和肯定。(2分)

参考答案2:为快递小哥评职称有利于快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1分)每个行业都需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在市场中扎牢基础,为快递小哥评职称让快递从业人员有了更强的工作获得感,是快递行业激励人才、汇聚人才的有力举措。(2分)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年(年),金人进犯襄阳,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孟宗政受檄命去救援枣阳,在阵前父子离散,孟珙望见敌人骑兵中有一个穿素袍骑白马的人,说“是我父亲。”急忙率骑兵冲入敌阵,使孟宗政脱险。孟珙因功被补为进勇副尉。嘉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孟珙登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

金人逃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祇应。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任命他为光化尉。(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他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让他安葬父亲后就职,他又推辞。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时在黄州驻扎,他辞别皇上,皇上说:“你是名将的儿子,忠心、勤勉、体恤国家,功绩昭著。”孟珙回答:“这是宗社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功劳,我有什么能力?”皇上问恢复故土的事,

孟珙回答:“希望陛下放宽民力,积聚人才,等待时机。”皇上问和议的事,孟珙回答:“我是军人,应该谈论战,不应该谈论和。”皇上给他丰厚的赏赐。孟珙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黄州知州。端平三年,孟珙到黄州,增厚城墙、疏导护城河,搜集军事物资,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皇上下制任命孟珙为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互相上书向朝廷告状。孟珙说:“国事这样,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怕不能战胜敌人,你们双方却为私事争斗,

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骨吗?”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他二人看到书信后很惭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珙下令应该出兵戌守的主兵官,不许丢弃一寸土地。开州的梁栋因缺粮,请求回制置司,孟珙说:“这是弃城。”梁栋到夔州,孟珙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来示众。于是众将奉行命令就十分谨慎了。孟珙亲自镇守江陵,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焦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

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追悼他,赠给他丧费银绢各一千两匹,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号“忠襄”。

23.参照年高考评分标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