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崇拜蒙台梭利教育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Montessori)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蒙氏名言语录

蒙氏教育即指上世纪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创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体系。其中学前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尤为突出(下文我简称蒙氏)。

蒙氏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关于蒙台梭利(大陆音译蒙特梭利)蒙奶奶,不是教育学专业的人可能知道得并不多。

这里简单复述一下蒙氏牛气一生的履历。

玛利亚·蒙台梭利于年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蒙台梭利五岁时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蒙台梭利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所以幼年时期,她就懂得同情并积极帮助处境不幸的儿童。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中学毕业后,进入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

十六岁(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台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

(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

年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儿子马里欧·蒙特梭利诞生。

年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周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

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

年-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

年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不久,第二所儿童之家第三所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年出版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教学法》意文版(意文版名称为《应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之科学的教育方法》)。首次师资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这就是日后鼎鼎大名风靡世界的蒙氏教育法)。

年与墨西哥的修道院为地震受灾儿童成立学校。蒙特梭利协会于罗马成立。

年意大利与瑞士的公立学校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巴黎成立蒙特梭利示范学校,英国也成立学校与蒙特梭利协会。美国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设立。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也辞去医师工作与大学教职而全力投入其教学方法的扩展。

年美国麦克劳杂志以《在美国出发》为题长篇介绍蒙特梭利。《蒙特梭利教学法》英译本出版。

年第一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应麦克劳杂志之邀到美国演说,与卡内基大厅发表专题演讲。受邀至发明家爱迪生家中做客。

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著作《蒙特梭利手册》出版。克伯屈出版《检视蒙特梭利系统》严厉抨击蒙特梭利教育。

年于洛杉矶与圣地亚哥开设训练课程。第三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美国旧金山开课。由美国教育协会赞助于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演讲。巴塞罗那成立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

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训练课程。

年两册《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出版。访问荷兰,荷兰蒙特梭利协会成立。最后一次访问美国。

年首次在英国开始训练课程,为期两月。之后,每两年前往伦敦开课一次。

年受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校督导。维也纳成立儿童之家。

年获英国达拉莫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

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开设四个月的训练课程。墨索里尼走访各国调查蒙特梭利学校,蒙氏与其相遇。

年获意大利政府支持,蒙特梭利教育于意大利复生。

年前往南美洲阿根廷演讲。阿姆斯特丹成立蒙特梭利中学。在瑞士日内瓦的国家联盟演讲《教育与和平》。

年发表《宗教教育》专文。罗马成立师资训练学院。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柏林成立,第一届国际蒙特梭利会议于丹麦举行,会议主题为《新教育》。

年罗马开始为期六个月的训练课程。

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下令关闭所有蒙特梭利学校。致使蒙氏离开意大利,转而定居西班牙。国际训练课程也于巴塞罗那开课。

年西班牙内战,蒙氏转往荷兰。《童年的秘密》出版。模范学校与训练中心于荷兰的拉兰成立。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总部由柏林迁至阿姆斯特丹。

年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大地的儿童》《青春期及青春期之后教育的改革》《大学的功能》等出版。与甘地、泰戈尔会见。

年-年在印度有千名以上教师接受训练。蒙氏对婴幼儿发展产生浓厚兴趣。

年以《生命的前三年》为题演讲。于锡兰举办训练班。

年出版《新世界的教育》一书。

年应意大利政府之请回罗马重组蒙特梭利协会。返回印度策划蒙特梭利大学,但因政治混乱而中止。伦敦蒙特梭利中心成立。

年《吸收性心智》《了解你的小孩》《发现儿童》等著作出版。

年首次在巴基斯坦开课任教讲授。于巴黎获颁荣誉社团会员奖章。

年-年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年到北欧的挪威、瑞典演讲,获阿姆斯特丹大学颁赠荣誉哲学博士。被委任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

年第九次也是蒙氏最后一次亲自主持的国际蒙特梭利会议在伦敦举行。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开设训练课程。

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蒙台的优点在于其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数学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物理天才爱因斯坦、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英国王室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谷歌搜索创世人布林和佩奇、亚马逊网上书店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等名人多少都受过蒙氏教育的影响,而台湾大S汪小菲夫妇更是果断的为他们的两个孩子选择蒙氏早教。

我第一系统的知道蒙氏的理论是在大学理论课——外国幼教史的课堂上,从那时我就知道是蒙氏与福禄贝尔齐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的理论在我看来与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即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我总结如下:

1、十分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是受教育的主体。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也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安排。在以遗传(天性)的基础上,把遗传、环境、教育这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统一起来。所以,蒙氏强调成人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专属环境”,教师只是观察者、指导者、看护者。

2、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四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显著特点;

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即儿童的心理形成时期具有吸收力的心智。像海绵一样利用周围一切塑造自己,形成自己的心理、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具有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有各种关键期,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倾向性和可能性,过了特定时期敏感性就会消失,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发展具有阶段性。0至3岁心理胚胎期,3至6岁个性形成期,6到12岁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时期,12到18岁青春期

3、自由、纪律和工作

爱和自由:蒙氏教师应该给儿童自由便利的活动场所,即在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充分自由体验爱。纪律:儿童的自由应该建立在纪律(秩序感)之上,教师应该尊重和帮助儿童合理的自由但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工作;蒙氏反对福禄贝尔游戏发展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强调儿童喜欢工作胜于游戏。儿童通过工作这样一种自由活动建立良好的秩序。纪律通过自由而来。爱和自由、纪律、工作是蒙氏为儿童营造良好教育的三根重要支柱。

(这里注意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不一样,成人的工作是从事某种职业,儿童的工作是研究操作某种教具的工作欲,象征探索求知的生命本能,有下下几个特征:

1遵循自然,服从内心引导

2自我完美满足自身内在目标

3蒙氏教具是一种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

4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完成即自我教育)

4、幼儿教育的内容;

感官教育(包含手眼协调训练、感知觉教育)初步的知识教育(包含但不仅限于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的练习(包含自我照顾、照顾环境和植物)

由于我本身是学期教育专业的,毕业后一直从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我深知当前学前教育界,除了普通的福禄贝尔式陈鹤琴式的幼儿园(相当于现在公立幼儿园的模式,五大领域的课程+游戏+作业+七大区间+环境创设和主题墙)外,还有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三大幼教课程体系在中国都还算流行(我在蒙氏园和瑞吉欧园都实习过)。我曾将这三种教育课程体系系统比较,发现这三种教育理论有共同的优点:

1、重视儿童自我导向的潜力的发展

2、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都非常高

3、家校联系在这三种模式中都受到重视

4、儿童的学习评估是以非考试的形式进行的

当然放在具体实践上是各有优缺点的:

1、华德福建立在歌德及其自创的人智学的基础上,反对过剩的物质生活,主张回归自然,注重艺术和手工课程,崇尚全人教育,常用词:原始、生命、灵性、精神世界、和谐,但实际上对于早教的学生这些抽象的词汇不好理解。

2、瑞吉欧建立在皮亚杰、维果斯基建构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上,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鼓励儿童的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只是预设课程,但在实践中教师难以控场不好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

3、蒙氏的理论基础源于精神胚胎学,实践来源于创始人治疗智障儿童的经历,从而研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感官教具,主张儿童有走向独立的内在生命潜能,教师只是提供专属环境,注重真实具体的自然科学和语言文化教育,但也有很多人评价蒙氏提供的教具过于真实具体,艺术教育只注重其工具功能不注重本身的艺术功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不利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蒙氏传入中国需要在发扬其优点的基础上适应中国国情,所以中国的蒙氏学校很多都是改造过的蒙氏,比如取消混龄教学,加入半天的主题课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艺术才能和社交能力。

总的来说这三种幼儿教育体系我都接触过,最理想的教育当然是三者能取长补短适当结合,但从理论和实践上我更倾向于蒙氏,后面会讲具体原因。

年我在孕期的那段时间,是全职休息,趁有时间,遍阅了蒙氏的几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再加上我自己从事幼教行业的经验,越发的觉得蒙台梭利这的令人称奇之处:

天主教家庭出生的独生女、理工科女学霸、精神病医生出身的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后面竟然能广泛的涉足的教育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又将其教育法和教育理论风靡世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和诺贝尔平奖的提名者。

同时,我还深入的思考了一下蒙氏与中国幼教史的渊源,蒙氏与中国的缘分应该是始于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奠基阶段这个时期。而在此之前乃至现在,蒙氏并未完全获得中国主流教育界的认可,其因有三:

1、蒙氏诞生了年,然而在中国一直未受到重视,建国前是因为时局混乱,当时的国统区的学前教育思想是陈鹤琴、陶行知这些杜威(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弟子主导的,而中共主导的苏区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连识字教育都很难普及、黑板粉笔都无法提供根本没有条件提供教具这么丰富、投资如此巨大的蒙氏教育环境。建国后,当然是因为美苏两级格局对峙,而中国认苏联为老大哥,在教育方面当然更倾向于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以公办园为主导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机构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2、蒙氏虽然与世界幼教之父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却也迥异于福禄贝尔的幼教理论和实践(我觉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同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张雪门开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奠定的幼教理论和实践基础应该是来自于当时美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同时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把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了。(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经济第一成为世界霸主)

3、蒙氏教育是世界新教育运动的一部分,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范围内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的。失败的内因都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有矛盾,过于注重儿童本位,个人自由,忽视社会文化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而这一点为前苏联所重视,前苏联卫星上天、军工数学等领域的发展曾令美国侧目,所以改革开放后,虽然儿童本位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追捧,但实际上目前主流教育界(公立学校)还是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再组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和美国杜威进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建构主义的教育实践。

再说回我个人对蒙氏的理解和实践。产后,孩子不满15个月,没法接受公共集体保育,我想为女儿在家庭中创造蒙氏的环境,参考了一下网上蒙氏家庭教育的装饰设置。

基本上是如下图这样的:

方便婴幼儿活动的矮床

方便母亲哺乳的哺乳沙发

这种避免吸入过多二氧化碳的可以与父母适当分离婴儿睡床

婴儿床吊饰

婴儿登高椅

婴儿换衣架……

我看上面创造蒙氏教育氛围的家具陈设装饰,至少是应该在城市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房子里设置的,而我们家没这大空间,再加上孩子1岁以前,我经常带着她奔波于浙江、湖北、广东三省之间,就算买的蒙氏教具再好再合适,也不适用于长途旅行携带。

但是,类似以下的天花板装饰我还是买了一些的。

蒙氏教具色调统一而有变化,因为花哨会对婴儿视觉造成干扰

如上图的天花板装饰是根据婴儿的视觉发育特点来设计的,随着月龄渐长,我逐渐增添了类似以下的玩教具,不出所料,她非常喜欢。

婴儿座椅

马桶辅助座椅

锻炼手部力量和触觉的各种拉环和抓握玩具

等到孩子2岁时,她已经完成了从婴儿到幼儿的转变,我觉得我必须把她送到蒙氏保育园了。

我知道根据蒙氏分班:6-18月龄的NiDO班,18-36月龄的IC班,3岁-6岁的CASA班

IC班教室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教室,蒙氏的环境光线都是主张真实自然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装饰。当然根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区别,规模大小有所不同,蒙氏幼儿园比托儿所的规模大,有的CASA班的教室还可以直通户外,孩子可以自由进出教室,选择工作,而IC班规模较小。因为蒙氏主张爱和自由的教育,只要达到一不伤害自己、二不打扰别人、三不破坏环境,孩子都是自由的,相反,传统托育机构,要求孩子任何时候都得坐得整整齐齐不能动,这是违背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的,孩子需要动作来感知物质世界,在感知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感受爱和自由,达到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当然,我也了解了蒙氏教室的学习内容及其与之对应的操作教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爱物等好习惯。其教具如下;

感官教育:培养敏锐的感官,进而培养观察、比较、判断的习惯与能力,感官教育又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教育、感统协调训练。其教具如下:

数学教育:使用直观教具玩数学。让孩子(CASA班的孩子)在学具操作中懂得数与量的关系,感受四则运算的快乐。其教具如下:

语言教育:让孩子通过对实物的描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文字活动,培养阅读能力,为书写做准备。

科学文化教育

:蒙氏教室里备有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各方面教具,使儿童在玩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其教具如下:

对于学前教育的老师和有孩子在蒙氏园就读的家长,这些蒙氏教具图景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吧!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区的黑板画画和蒙氏数学,也独具特色!

蒙氏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具来源于在其担任助理医生期间(-),治疗智障儿童的经历。当时意大利把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关押在疯人院里。室内没有玩具,甚至没有任何可供儿童抓握和操作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根本不组织任何活动。

蒙台梭利对这些儿童的处境深表同情,通过观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这种医疗方法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降。从此,她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

蒙氏名言语录

蒙氏注重敏感期关键期,认为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为此蒙氏发明了一系列的教具,其中以感官教具最为经典,对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作用很大(下文具体讲)。

蒙氏感官教具

年,蒙台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理论研究,总结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的初级教学法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日常生活的练习如穿衣、个人卫生、室内整理等,使儿童不需别人帮助而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项,培养其独立性。如下图日常生活区的衣饰框吧、折布等。在学习拉拉链、按扣、叠步的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又培养了独自生活的能力。

衣饰框和折布的工作我给我的女儿买过很多玩具,像玩具车、火车轨道、各种各样的步娃娃、手环、三角琴、发光鞋和戒指等等,但最后我发现这些玩具玩一遍她就厌烦了,而拉拉链、抽屉、开瓶盖、穿大人的鞋这些她反反复复很喜欢做。

2、上文讲过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感官训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

如下图触觉板和粉红塔,色点单一统一,触觉板是渐变的,粗糙程度由浅到深,有层次变化,幼儿通过触摸体验能明显感到触觉的变幻。粉红塔由大到小,每块大小相隔一公分,既可以体验立体垒高,又可以感受体积大小变化。

结合感官训练,提早让儿童接受读、写、算、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如三步卡的图形文字对应和阿拉伯数字点数。

通过特别设计的教具操作流程与数学教具,帮助孩子掌握数量形状的抽象概念。

并通过大量的语言活动与教具,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文字书写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张从进儿童之家的第一天,就经历图、形、数的熏养,总有一天会有爆发性的知识出现。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重要的;蒙台梭利还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辨认、分类、排列顺序,这就是智能和文化学习,还有,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儿童在感觉机能的某方面所存在的欠缺,以便及时治疗和纠正。

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每个蒙氏园应该都有这样一套齐备的教具,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教材、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蒙氏教室的合作搭建

蒙台梭利创制的教具能控制错误,她主要是通过这套教具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例如,视觉教具,如果儿童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重新调整。所以说: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个错误,要求儿童能进行自我纠正。

本文中很多拼图和嵌板、图形对应的教具都是如此,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我觉得这是蒙氏教具设计的精妙之处,几乎所有的蒙氏教具都遵从了这个原则。而我给我女儿买的很多玩具,要么发光要么怪叫(不逼真)要么颜色花哨,但这些玩具仅止于刺激感官、娱乐开心的功能而缺乏培养她专注工作、逐步深入的能力。在现在这个物质丰盛、诱惑很大的时代,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幼儿,我认为感官训练、深入思考、专注工作的习惯甚至比艺术教育更为重要。

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

另外从教育史角度讲,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这种试错有利于儿童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

再次,蒙台梭利崇拜儿童的自发冲动,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因此,她试图让儿童通过作业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所谓作业,就是儿童根据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一些活动,或者是感官练习,或者是算术练习。

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蒙氏注重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文化的培养,迥异于福禄贝尔幼儿园重视游戏和陈鹤琴重视主题活动的特点,所以不用担心幼儿园后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幼小衔接问题,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很多大班的家长抱怨幼儿园只注重游戏、自由活动,不学汉字和数学会导致在小学文化课跟不上。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公办幼儿园教育确实不太注重文化知识的提前学习,更注重学习习惯态度的培养,但是当今0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见多识广、聪明好学胜于以往任何一代,所以提前学习小学的文化知识未必是一件不可实行事!

3、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这些颇有神秘主义、宗教的韵味,与福禄贝尔“神的儿童”有点相似。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每个蒙氏教室都设置有观察椅,一些不遵守规则、秩序、破坏环境的儿童可以通过做观察椅观察正确的示范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

蒙氏少用物质奖励和惩罚,更多的是相信人性本善,给儿童充分的自由,相信儿童能自我约束。这一点是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但从实际来讲,人性到底是善是恶,或者无善无恶,目前没有定论,而幼小的孩子能否通过观察自我约束也是值得未来反复研究的问题,我觉得我女儿(不到2岁)她是很难做到自我约束的,但是通过观察正面榜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好的行为。

4、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如此,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崇高道德感的职业。

综合以上,蒙氏是主讲究张爱和自由以及秩序感的统一的,工作前走线静心、工作时铺工作毯、工作后教具放回原位,这种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会自带贵族气,但这种贵族气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的示范。

在我自己带孩子的几年中,有一段时间忙着学英语,短时间内需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杂志,那时候,我一边带孩子(日常生活做饭洗衣陪玩都是我一个),一边满满的外语课程,另一边还要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为了压缩时间,我常常是一边斗鸡眼似的盯着电脑,一边狼吞虎咽的吃饭,孩子在电脑桌前也是吃饭吃得一片狼藉。我想我这样子的带出来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贵族气,这也是我为啥会选择送自己的孩子进蒙氏园进行集体保育的主要原因:在个人家庭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环境,很难将真正的蒙氏教育的精华贯彻到底!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在传统的学前保育机构,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群孩子围绕着一个老师进行五大领域的授课活动,一般是上午两节,下午一节游戏活动,中间有过渡环节和午睡环节,整个教育过全程是老师主导的,

蒙氏教学

而蒙氏的整个过程是环境主导的,而教师只是环境的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儿童独立、专注,让儿童感到自由和爱,尽量体验个别式的家庭式的教育,这在中国人多地狭的国情下很难实现,颇有欧美精英教育贵族教育的风格,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蒙氏教育的原因之一,或许可以弥补中国集体教育人多不注重个体个性的弊病。

当然本文我只是作为家长结合我自己的育儿经验做出我的选择,关于蒙氏及其理论浩如烟海,我的资料来源及其广泛,肯定有不详实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