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粉笔 >> 粉笔前景 >> 棒不求怜悯虎嗅APP

棒不求怜悯虎嗅APP

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黄青春

题图

《棒!少年》海报

原本,当体育题材、素人、纪录片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时,很难让人信服这会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

但,它是个例外——不仅斩获第14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选择奖”双料大奖,而且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豆瓣上稳定在8.7的高分。

12月11日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后,很多人直接将它评为“年最棒的电影”。然而1.1%的排片比、50万的日票房,便是这部堪称“华语片尊严”纪录片的首映日成绩。

虽然,《棒!少年》无法与《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这些经典少年群像电影相比,但陈可辛直言“它是今年FIRST电影节做评委时,最令自己感动的电影”。

这部由许慧晶执导的纪录片历时三年完成,讲述了一群父母早逝、离异的留守儿童在棒球前国手孙岭峰和70岁传奇教练张锦新带领下,挥棒抗争命运的故事。

不幸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么,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

“总是如此。”

少年们来到棒球基地之前,《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经典对白便是他们独自挨过无数个日夜的真实写照(下文包含部分剧透)。

片中主角之一马虎,困苦、挣扎充斥着整个童年——妈妈生下他3个月时因跟爸爸打架离家出走,此后卖羊肉串为生的爸爸便将他扔给奶奶放养。12岁的他崇尚武力解决问题,无论上学还是生活中,从不在人前示弱,即便面对镜头,眼神也坚决而凶狠。

他爸爸年轻时是经常打架的“刀客”,他便自称游侠;刚来基地时与大家相处并不融洽,室友都被气跑后,马虎在过道冷风中铆着劲要把他们“抓回去”;连对室友放狠话都是“我打人没怕过,你再敢这样,一个人一个指头放这里,全都砍下”。

训练场内奔跑的马虎

片中主角之二小双(梁正双),以孱弱身躯直面一切袭来的灾难——他出生前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出生后妈妈跑了,双胞胎哥哥被送人,自己因为太小差点被家人拿土埋了;大伯去世之后姑姑接着抚养,姑姑去世后,重担全压在59岁的二伯一人身上。

他们的童年太痛了,不仅父母缺位,而且在亲情连接的反复重建中一次次直面生死别离和人情冷暖——这使贫穷对他们人生的倾轧悄无声息又无力抗拒。

诚如一同观影的同事所言:

“原来贫困意味着,一开始命运就堵死了所有可能性。他们不是喜欢棒球才组成这支队伍,而是棒球成为这些孩子黯淡无光生命中可以搏一搏的筹码——以至于每次出赛都是背水一战,这种贫穷加之于他们的压力实在太不公平了。”

在纪录片中,小双抗争不公的方式是将所有情绪和不安深藏心底。

大伯带他给父母扫墓时叮嘱,“你好好地干,再也别回到我们这个地方”,他默不作声;训练场上小伙伴簇拥欢呼时,他默不作声;中场休息大家都在跟教练玩,他依旧独自坐在一旁,默不作声。

训练场一角的小双

马虎直面不公的方式则是将所有委屈和孤独掩藏在“人来疯”之下。

他刚到基地就和小双掐、耍大宝玩、还整蛊年龄最小的李海鑫,甚至想揍郭教练;他上课前佯装吃粉笔、吃胶水,引得整个班起哄;就算和高年级学生单挑,他拿两把杀牛刀就过去了,结果对方看到刀立刻被吓跑。

然而,他们的伪装又轻而易举被生活戳穿。

表面温和懂事的小双,在美国比赛失利后哭得哽咽,马虎捧着汉堡上前安慰时小双几乎撕扯着嗓子说“机会只有一次”,他内心的脆弱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显露无疑。其实早在纪录片开头,强棒爱心基地创始人孙岭峰便说“我选他们不是因为身体素质达标,而是他们达到贫困标准。”可见,输给美国职业少年队,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片子结尾,小双站在土坡的大树旁喊,“二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镜头转向得癌症的二伯时,他回望一眼小双又木然看向前方,而小双脸上的笑容随之逐渐消失。那一刻,小双面容模糊,内心焦灼不安似乎即将轰然倒塌。二伯、山上的巨石、巨石旁的大树贯穿整部纪录片,他们是小双内心深处最后的精神支柱。

至于表面惹事斗狠的马虎,也会因为怕黑哭着求教练“不行,所有人不跟我睡,你得找一个人陪我,我害怕”;最后实在没人愿意,他只能抱着“大白”拿根带子将自己绑在床上。

当他因为正步走不齐被师爷(张锦新)罚站时,师爷前脚刚训话“应该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后脚马虎就冲着镜头眼泪直流“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条流浪狗,我就犯错,每次都犯错。”

看他独自在操场另一头泪眼婆娑地诉说心事,字字顿挫,眼眸深邃,却也格外让人心疼。

不过,最让人动容的还是马虎迎着冬夜凛冽的寒风,一个人在黑夜中扯着嗓子唱“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

他终归是个孩子,渴望别人的关心、在乎和表扬。在基地屡屡情绪失控,不过是他为了在陌生环境引起注意的拙劣手段。

虽然整部纪录片只有分钟,但一“动”一“静”,生猛的马虎和忧郁的小双皆被刻画的入木三分。

幸运

导演许慧晶曾在某场映后现场说,“如果没有棒球,没有外力的介入,这些孩子们的人生或许是可以预见的——很多孩子初中就辍学,然后驻留原地或进城务工,他们带着创伤的心灵在未来的生活中恶性循环。”

如果没有遇见棒球,马虎和小双的人生轨迹完全会按照这个剧本走。

小双第一个镜头是坐在一处孤凉山岗上远眺,他将要离开家乡只身进京。临别前,大伯带他去给父母扫墓时叮嘱道,“你好好地干,再也别回到我们这个地方”。

一方面,当时57岁的二伯照顾小双就不能出去打工,但不打工姐姐的学费及这个家的生活费变没着落,他只能折中送小双去棒球基地,从而缓和局面;另一方面,二伯带着对小双未来的担忧,也希望小双抓住这次机会改写人生。

轮到马虎出场时,画风完全变了——他大方杵在镜头前,“大家好,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后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

马虎虽然是在十字乡十字路口被教练发现,但他确实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妈妈抛弃他后爸爸常年不回家,奶奶年龄大眼睛看不见压根管不了马虎,“哪一天马虎跑了,我都不知道去哪找他。”

在那个人生的时间节点上,马虎、小双无疑是幸运的——相比于中国至今仍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数千万留守儿童,他们有幸通过棒球改写了贫苦人生的走向。

对他们而言,去北京打球有饭吃、有学上,起码衣食无虞。即便最后不能都成为职业运动员,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当个教练有份生计,应该不是问题。

况且,棒球基地的教练也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被边缘化的孩子,哪怕是马虎。所以,在这里生活成长的孩子们也越发懂得珍惜和感恩。

比如,马虎从一开始的打架斗狠、欺负队员到主动辅导新队员,从想要逃离这里到后来流着泪问你们要拆了这里吗。他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卸下了伪装,回归善良的本性。

再比如,孩子们知道训练基地面临拆迁后,大家集体在冬训结束后脱帽对即将被改造成住宅区的训练场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场地,再见场地”。

而幸运的另一个层面,被导演用许多意向镜头巧妙的藏了起来。

比如小双思念亲人时就去树洞插一株松树叶,但片尾小双孤独的站在大树旁时,那株松树叶却不在了,似乎隐约映射出他内心对失去二伯的惶恐;比如师爷对小队员的严厉很容易让人想到《永不放弃》中教练让球员背人负重爬行的场景;再比如在美国比赛过程中马虎击球奔跑,这一幕和《阿甘正传》中阿甘腿上辅助带崩坏掉落,迎风奔跑的场景何其相似。

这些意象正是孩子们在基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精神世界从贫瘠走向丰盈的过程。

面对三年前这部纪录片,马虎在一场点映现场紧张地说:“我看了我自己的影片以后觉得我自己变了。也可以拍拍现在的我,我已经不一样了。”——正是棒球使他改变、洗心革面,并且向前走,重新选择人生。

人生大抵如此,大段时间迷茫,却在几个瞬间成长。

转变

在接受虎嗅专访时,导演许慧晶提及了拍《棒!少年》的初衷,“我从05年开始做纪录片,到拍《棒!少年》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一个行业做十年,我觉得应该能积累或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或者说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