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当中的诗之三要素

诱发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4439821.html

在中华诗词的复兴与繁荣中,创作与理论相比,理论稍显薄弱;在理论研究中,专题探讨与体系建设相比,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构建诗词理论体系更需着力。

构建理论体系,方法非常重要。我认为,从目前学术状态看,系统论的方法最好。理论体系的特征是整体性、全面性,而系统论的方法,便是整体性与全面性的具体落实。

系统论是按照要素、结构、功能的顺序展开研究的,本文探讨诗之要素。

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艺术在创作中有一个基本规律,在主客互动中创造一个新的审美对象。这里有三个方面:主体、客体、新的审美对象。三个方面必然存在三个要素。具体到诗词,那就是意、象、言。意是意识,即创作主体的精神活动或心理过程。象是现象,即可感知的宇宙万象或万事万物。言是组成诗体或文本的字、词、句,韵、调、节。

三国时期魏国王弼

为什么要用意、象、言这三个字?那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已有这种用法。三国时期魏国王弼,曾将意、象、言连用。

建安七子

王弼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族孙,王粲藏书极多,后归王弼所有。王弼从小博览深思,在魏晋哲学转向时构建以无为本体的玄学体系,成就卓越,虽然享年仅仅24岁,却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研究《周易》卦象、卦辞、卦意时,讲过许多名言,如“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简明清晰,论述了意、象、言关系,虽然是说卦,但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方面的基本规律。清朝雍正时期的李重华,中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常向沈德潜请教,并相与论诗,属于格调派,他在《玉洲诗话》中明确提出音、象、意为作诗三要,这里的音,也就是言。

王弼看重的是意,李重华特重音,系统论讲要素不强调重点,认为三者同等。认定意、象、言为诗词三要素,对构建诗论体系头等重要,因为这是基点。守定这个基点,以往诗论中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比如,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论,其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较为难解,如果我们坚信意、象、言为诗词三要素,那就会推导出结论:诗中都是有我的,没有无我之诗,更没有无我之诗境。

以下,分述意、象、言。

关于意。意可分为志、情、理、趣。一般认为,先秦,《诗经》时代,注重志。魏晋南北朝以下,注重情。引理入诗,是在宋代。中国学术,两汉及清,重在字辞考据,宋代重在义理,义理必然反映于文学。诗中多理,易于板滞,但也产生过好的哲理诗。至于趣味,多见于元曲。元曲多用于戏剧,为追求剧场效应,插浑打科,百般成趣,也成必然。天趣,最为学者重视。

志与情,以及二者关系,是诗论中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依据哲学认识论的常识,略加分析。认识论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依次推进的过程。知,即认知,通过感官和头脑,形成感性和理性认识。

情,即情绪和情感。外界满足或背反人的某种需要,人便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敬畏等情,属于生理性需要的称作情绪,属于社会性需要的称作情感。情也可分为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爱国之情,等等。意即意志、欲望,包括美好的理想,宏大的胸襟抱负,等等。请注意,这个意与前面意象言的那个意相比,外延不同,这个意是特称概念,那个意是全称概念。

知、情、意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讲是知产生情,情产生意,但也有反作用。比如,爱国是情,报国是志,如果立定报国之志,会反过来进一步巩固和激发爱国之情,因此在诗文中豪情壮志常常连用。

在中华诗词复兴的初始阶段,有两类骨干人物。一类是老同志,他们既搭台,又唱戏,但诗艺稍逊。一类是年轻人,他们诗艺较高,但改革开放特殊时期的腐败消解了他们的热情和壮志。诗艺和壮志结合,才能产生头等作品,才能高原之上起高峰。文艺理论中,艺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是首要难点,但必须解决。主要途径就是增强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中国传统的坚定自信。

关于象。象可以有多种分类,比如:天象、地象、世象;人象、事象、物象。根据诗词常见描写,我将其分为景、物、人、事。景与物联系较多,但不妨其分咏。诗人书柜中,写景诗专集、咏物诗专集,通常会有的。人与事关系宻切,但在怀古咏史诗中,有的专对人,有的专对事。

袁行霈先生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分析象,必然涉及到意象与意境。普遍的看法是若干意象结合或相加为意境。有两本我很爱读的书,袁行霈先生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和李元洛先生的《诗美学》。前书将意象比喻为天空水珠,将意境比喻为云,云由水珠聚集而成。后书则将意象意境比喻为亭台楼阁花坞假山与整座公园的关系。但我在某一天反复欣赏如此美喻时,却忽然想到,意象的象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即使一首很短的诗,也是几个象共同产生或者承载一个意。

由此想到,诗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性灵、神韵、格调、肌理、境界等,都是难以讲清楚的。联想到古典哲学中的道、气、理、心等核心理念,注解者也是众说纷纭。西方从古代到近代哲学中,这类情况也很多。中国有敬老尊贤传统,多数人把那些含混不清视为深奥,只有少数人敢于批评。西方则批评精神強烈,敢于把康德、黑格尔等的宏大体系打碎,为此创立了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与本体论、认识论并列为三大主题。语言哲学的浩大声势也凸显着问题的严重性。

过去诗论中的情形有点类似哲学中的本体论,总想用一个概念总括创作原则或作品风貌,最终导致片面。系统论将因果关系分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作诗方法与原则不是一个,诗词风格与效果也不是一个。

构建诗论体系不应该也不可能抛开前人的基本概念。需要注意的是:一、源头上内涵外延不清的概念,后人很难讲清,谁也不要妄自尊大,以为自己能探讨明白。注解的人很多,单独看都能自圆其说,集中比较却难以分辨是非。二、人人都有使用那些概念的权利,但一定要讲清楚自己使用时是什么含义,即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比如意象这个概念,有的在单数的含义上使用,有的在复数的含义上使用,只要事先申明,均应得到尊重。

关于言。可分为音义、音韵、音调、音节。音义首先讲究准确,其次,诗乃精美文学,文学是对世界的形象性、夸张性、美感性描述,文学语言的共性,即精炼、形象、生动、鲜活,也是诗词语言必须具备的。音韵指押韵,音调指平仄,音节指节奏。

《切韵》

这里着重讲一下平水韵与新韵的问题。隋朝建立,统治中心由南京迁到洛阳,语言必然混乱。陆法言父亲的学者朋友们在他家聚会,正音分韵,讨论议定了一个新韵纲领,嘱咐陆法言记录在案。陆在父辈们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努力,于公元年编定《切韵》,含字,分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诗文创作。唐朝增订,为《唐韵》。宋朝增订,为《广韵》,《广韵》已有韵字,注释用字,分韵。

社会生活有一个繁简律,即制订规章时从简到繁,越多越细越好;实践中却化繁为简,追求简单便捷。二百余韵目,唐人已感繁复,经宰相级人物许敬宗奏准,可以近韵合用,实际创作中合用方式一直延续。

北宋终止后,开封城中的印刷界人士有的南下杭州,开创了南方印书中心,有的北上山西临汾,开创了北方印书中心,因为临汾经济社会稳定,且梨、枣树很多,便于制版。临汾有汾水支流平水,平水之畔相传是神仙之居(见《庄子》),因此临汾印的书称作平水版。其中有若干韵书,其韵便称作平水韵。平水韵是依据唐宋诗人实际用韵情形,对《广韵》的化繁为简,分韵百余,目前通行的是韵。

《广韵》

《广韵》之前,中国人作诗已多年,有过一些韵书,《广韵》是新韵,这个新韵为什么能够成功?新韵之后百余年,社会语言已有重大变化,与变化中的社会语言相比,《广韵》日益死语化,为什么这种活人死语的现象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原因是唐诗的巨大成功,而唐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举国体制。唐太宗李世民喜欢诗文书法,带动了宫中人士和大小臣民,特别是带动了武则天。武则天掌权很久,她又带动了全国文人。经过三代人百余年努力,诗与书法同造顶峰,迄今未能超越。唐诗成为后世楷模,格律诗定型了。事物在静止状态下也存在一个规律,那就是有类型成体系。类型和体系以它们的若干特征为存在依据,格律诗的特征之一就是平水韵,改了它则左看不顺眼,右看不喜欢。

然而,活人死语毕竟有明显缺点。一是读不出古音,模拟古音,吟诵难免奇腔怪调。二是按现代普通话,有的不押韵,格律诗作者批评新诗无韵,新诗作者也可反唇相讥。

克服平水韵缺点,有两种做法,一是对平水韵微调,二是推行新韵。

微调就是合并和拆分。

合并,将今天读来已无差异的韵部合并。如:一东二冬合并,十一真十二文合并,十四寒十五删合并,二萧三肴四豪合并,八庚九青十蒸合并,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合并,其余类推。

拆分,将虽属同韵但今天读音有异的拆分。如:四支五微八齐十灰,拆分为支、飞,十三元拆分为真文、寒删,六魚七虞拆分为魚、初,其余类推。

因为上去入三声中可以合并拆分的很多,最终可将平水韵简化为50余韵,大大方便今人与后人的创作,也使死语向活语靠近,增强音韵效果。

《词林正韵》

如果合并拆分麻烦,干脆诗词曲通用《词林正韵》,也较为方便。

推行新韵体现了社会进步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批有心人正在持续努力,对此理应予以支持。如果推行新韵也实施唐朝那样的举国体制,成功指日可待。可惜,这已不可能了。目前的困难在于中老年格律诗作者使用了多年平水韵,已形成审美惯性,让他们改为新韵,惯性会生出惰性。只能寄希望于年轻学子。

目前,诗词进学校的喜人局面日益扩展,可以选择若干大学中学的诗社推广新韵。当然会遇到很大困难,那就是入平水与出平水的矛盾。为了写好格律诗,必须诵读记忆大量古典诗词,这样就进入了平水韵;以新韵创作时必须从平水韵中退出来,这是十分尴尬的,必须有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但只要中华诗词学会持之不懈,着力培养出几十名带头人,他们带动全国几千人,经过几十年努力,写出一大批优秀作品,那就成了。这样的局面,存在可能性。有志者,奋斗吧!

罗连双

作者介绍:罗连双,年10月生,斜坡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年8月初中毕业后在村当民办教师。年12月在五台山供销社当售货员年4月在五台县商业局、五台县财贸委员会搞文秘工作。年9月被选送到山西财经学院商业经济专业学习。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忻州行署外贸肉联厂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副厂长、厂长。年调忻州行署财贸委员会任调研室主任。年调山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委会,先后任杂志编辑部副主编、研究会秘书长、体改信息中心主任。年调长治市任市委副秘书长。曾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论》、《君山集》、《世界十大军事家》、《世界百将帅》等专著。在《前进》、《求是》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相关链接

王弼(—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曾任尚书郎,文名盖世,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联合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清正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交好钟会、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遗下一妻一女。

《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共5卷,收1.15万字。分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词林正韵》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戈载。该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

这部书主要是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的词韵。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其十九部所归并的,主要是:第一部:东冬钟(平赅上去);第二部:江阳唐;第三部:支脂之微齐灰以及去声的祭泰(之半)队废;第四部:鱼虞模;第五部;佳(之半)皆帕以及去声怪、央泰(之半)韵字;第六部:真谆臻文欣魂痕;第七部:元寒桓删山先仙;第八部:萧宵交豪;第九部:歌戈;第十部:佳(之半)麻,第十一部:庚耕清青蒸登;第十二部:尤侯幽;第十三部:侵;第十四部:军谈盐添咸衔严凡;第十五部:屋沃烛;第十六部:觉药泽;第十七部:质术栉陌麦昔锡职德缉,第十八部:物迄月没离末黠锡屑薛叶帖。第十九部:合盍洽牌业之。

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合。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袁行霈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概论》、《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国诗学通论》(合著)等,主编有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及四卷本《中华文明史》。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言、意、象、境为核心,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理论;下编具体沦述、分析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13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全书将诗歌理论与诗歌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将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之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李元洛,诗歌评论家。湖南长沙人。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海西宁一中、湖南湘阴县一、二中、岳阳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年调湖南省文联,历任《湘江文学》评论组副组长、组长,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创作研究室主任,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湖南省第六、七届常委。长期从事诗歌理论和艺术的研究。

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学漫笔》、《诗卷长留天地间——论郭小川的诗》、《楚诗词艺术欣赏》、《诗美学》、《千叶红芙蓉——历代民间爱情诗词曲三百首》等著作11部,散文集《吹箫说剑》等六部。《诗歌漫论》获年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评论专著奖,《李元洛文学评论选》获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奖,《诗美学》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散文集《宋词之旅》获湖南省第二届毛泽东文学奖,散文《月光奏鸣曲》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前二十年,粉笔灰纷纷扬扬,落湿了中学与师专讲的无数讲台;后二十年,蓝墨水潺潺汩汩,灌溉了难以计数的稿纸田亩。心仪文学,背向文坛。身居闹市,向往山林。努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祈望不惟提升自我,而且有益人身。

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诗美学》巨著,系统探讨了诗的思想美、感情美、意象美、意境美、想象美、时空美、阳刚美与阴柔美、含蓄美、通感美、语言美、自然美、诗艺中西交融之美等诗歌美学中一系列重要问题,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