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从事白癜风诊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前些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其中一个奖项有些不同寻常。
因为获奖的不是一个人,足足有13位,而且是一群平均年龄将近80岁的银发老人。
他们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还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虽已到了古稀、耄耋之年,但他们照样玩转网络,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和年轻网友们“打成一片”。
这群“银发知播”的视频里没有美颜滤镜,直播间更没有购物链接,只有最纯粹的知识科普,从天文学、物理学、古生物学到文学、美学,还有实用的电工知识,他们用简单有趣的方式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
他们不为任何利益,也不求任何回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互联网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
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传播知识与文化,
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网友纷纷表示,“做硬核知识主播的爷爷奶奶真酷”,“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谢谢你们,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银发知播”不仅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他们,也让我们看到老年生活的更多可能。
年过八十的「深海勇士」:
“相比南海,我还是个小孩啦”
汪品先,87岁
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这位笑容憨态可掬的爷爷是今年已有87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他是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同时,他还是第一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个人账号的中科院院士。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用短视频为网友科普海洋知识,百慕大三角的秘密、海枯石烂是否真的存在、世界上真的有海怪吗......有趣的话题加上通俗易懂的讲解,为无数网友打开通往深海的世界,很快就吸引粉丝百万。
能听到中科院院士讲课,网友激动地表示要把这段经历写进简历......
除了趣味科普,更让人们钦佩的是汪院士的成就与人生态度。
汪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海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然而到了本该享乐的耄耋之年,他依旧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从早工作到晚,还抽空写书、做科普视频。
中国深海科考研究起步晚,汪院士年轻时没有相应工作条件,一直到他退休后才迎来科研事业上的重大突破。于是在该退休的年纪,他选择坚守在科研的一线:
63岁参与中国第一次国际大洋钻探,那时他已是船上年龄最大的人;
75岁主持中国南海深部过程研究,带领30个研究单位、多人次、研究了八年;
82岁跟随“深海勇士”下潜南海,9天3次,深达米,成为全世界深潜者中,年纪最大的那位。
汪院士曾说,70多岁时想干到80岁,80岁时想干到85岁,到了85岁,又想干到90岁。深海研究,对他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哪怕已经高龄,也要“甩开膀子干”,奉献给祖国的海洋事业。
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问汪院士,为什么八十多岁的高龄还要冒险下深海,他风趣地答道,“南海到现在三千万年啦,相对于南海的年龄,我就还是个小孩啦”。
大概这就是老去最好的样子,无论什么年纪,只要始终对世界抱有旺盛的好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坚持自己热爱的事,就能永远拥有年轻的心态。
硬核「科学姥姥」:
带网友走进“科学大观园”
吴於人,73岁
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
身穿工装马甲,头戴挂绳眼镜,再加上一头偶尔有些“不羁”的灰白短发,就构成了粉丝们口中的“吴姥姥”。
“吴姥姥”本名吴於人,今年73岁,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退休后她注册短视频平台的账号,通过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给网友科普物理知识。
吴教授的“硬核科普”视频超出了网友们的想象,什么宇称不守恒定律、冲量定理、电磁感应现象、宇宙射线......听起来“高大上”的物理知识,在她的演绎下都变得生动有趣。
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她用的道具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件,锅碗瓢盆、鸡蛋花生、羽毛球拍、甚至还有扫把,她最常穿的马甲像是哆啦A梦的魔法口袋,随时都能从兜里掏出各种神奇道具。
在视频里,她更像一个活泼的小孩,爬梯子、甩棍子全都不在话下,爽朗的笑容、干脆利落的讲解,再加上脑洞大开的实验,让网友亲切地称她为“硬核科学姥姥”。
做物理科普这件事,吴教授已经坚持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学校教学时,她发现很多学生都对物理有畏难情绪,她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吴教授对物理的兴趣源自小时候,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工作者,让她从小就受到熏陶,进入同济大学后,更受到同济老一辈物理人的影响,她深知兴趣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物理不是死做题,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吴姥姥幽默解读自己的视频风格:尽量避免专业名词出现,以免“吓到大家”。
如今,吴教授的账号已经获得四百多万的粉丝,视频最高点赞达几十万。她用风趣幽默治好了粉丝们的“物理恐惧症”,也让神秘的物理学走入普通人的世界。
“吴姥姥”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在科学的世界里,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又有那么多引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
虽然已经迈入70岁的大关,发布数百条的视频,但吴教授现在的视频脚本仍然是自己写,一旦有想不通的地方,还会跑去与其他教授讨论。
她说,“只要还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她将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也会将这份好奇心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直播间里的「扫盲人」:
“我会一直教到自己播不动的时候”
杨维云,73岁
退休语文教师
杨维云奶奶的直播间十分朴素,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根教鞭,就是“喜洋洋拼音课堂”的全部教具。
杨奶奶今年73岁,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退休前,她教了近50年的书,退休后,她又开辟了新方式——通过直播教网友学拼音、学汉字。
和拼音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的杨老师又在幼儿园干了好多年,一直到几年前,才回归退休生活。但她还是不想闲着,自己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拍视频,原本只是想分享生活,后来又想到,为什么不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呢。
她把自己想在网上开拼音直播课的事情和家人说了,最开始他们并不支持,担心她的身体撑不住,但她很坚持,“这就是我的爱好嘛,忙了一辈子,不做点事情好无聊的。”
最开始只有几个人观看,一直到两三个月后,越来越多的人涌进直播间,观看人数常常破万。杨老师原计划教学龄儿童,没想到来她课堂的反而更多是成年人。
他们中有家庭主妇、农民、工人,有正当壮年的中年人,也有72岁的老人。很多人由于家庭条件或是其他原因,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因为不识字,生活常常遭遇很多不便。
杨老师的直播间成了他们免费学习的课堂,老师虽然头发白了,但精神矍铄,讲起课来声音洪亮,她还经常和学生连麦,逐字为他们纠正发音。有人担心自己学不会,有人害怕自己学得慢,杨老师就耐心地鼓励他们,她最常说的就是,“不识字的朋友别着急,我们一起努力哦”。
学习群里,杨老师的学生互相交流。
直播授课成了杨老师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每到那个时间点,就该去做这件事了。”
晚上直播结束后,她还会继续录制短视频。因为不会剪辑,拍视频只能一条过,不满意就重拍,一直到成功后才去睡觉。
过去的两年里,杨老师以每天至少一场的频率直播,每场都要播2到3小时,而她几乎从未间断,如今已经教了几千个汉字。
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她的直播间学习,并且因为学会识字,生活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看到这些变化,杨老师十分欣慰。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即便是感动中国颁奖的晚上,她仍然在直播授课。在她看来,这件事让她在晚年依然能够发挥价值:
“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能帮到别人,挺值的。”
“这让我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有用,只要他们还需要我,我就开播,一直教到自己播不动的时候。”
除了这三位可爱的爷爷奶奶,“银发知播”群体还有很多人:
89岁的欧阳自远院士给网友科普天文和宇宙,直播讲解探月工程,常常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每次都能吸引百万人观看;
82岁的山东退休教师王广杰在直播间分享电工和物理知识,从实用技巧到理论知识,备受网友好评。
还有更多和他们类似的老年人,在步入晚年后,他们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他们打破了社会对“老年就是无用”、“老年人会被社会抛下”的固有观念,展现出不输年轻人甚至远超年轻人的精气神。
我们为他们的故事所打动,不是为他们获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被他们身上昂扬的热情与蓬勃的生命力所打动。
他们让我们看到,年龄不是阻碍,也不是限制。只要坚持热爱,在晚年依旧能够绽放人生的精彩。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