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个教师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年度评选活动正在开展,推出了64名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在这些候选人身上,我们能看到怎样的风采?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他们身上有哪些力量正在引领和感召着新时代的教师?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培根铸魂、涵养高尚师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为人师表精神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阿拉坦仓教授创造性地实施了“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作为“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班主任的他,带领着来自34个民族的56名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此外,阿拉坦仓准确把握民族地区高校各族师生汇集、学科人才资源集聚的特点和优势,承担了国家民委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阿拉坦仓说:“人民教师承担着托起中华民族明天的太阳的重任,我们的师范院校一定要把教师培养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他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的“北疆楷模”荣誉称号,他当之无愧。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第一小学教师李秀琴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开窗、通风、消毒,第一时间为学生们量体温;等学生全部离校,她又会在各个教室检查一遍才安心离校。“爱心、细心、责任心、宽容心”是她工作中信奉的准则。在乡村小学任教的18年里,校园里最后一个熄灯的是她;穿过崎岖山路为生病学生补课的还是她。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为民族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普通人民教师,李秀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前行,用汗水和心血表达着一名乡村女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眷恋。
在肃南县明花乡,安文军的感人故事街头巷尾无人不晓。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坚守在哪里,30年辗转4个乡村学校。年,他在莲花小学任校长。每个冬天的清晨,他早早在教室里生好火炉,打好开水,给寒风中上学的学生一份温暖;中午,他又给学生熬上一壶奶茶或开水,让学生们有顿热饭吃。带学生看病、买药对安文军来说也是常有的事。为了牧区学生的习惯培养、心理健康辅导、理想教育以及民族地区书香校园的建设,他殚精竭虑,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在繁忙之际,他还参与了3项课题研究和1项校本教材的研发。
这些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胸怀“国之大者”,在爱岗敬业中践行着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的理想,在甘于奉献中诠释着充满爱心、细心、责任心、宽容心的高尚师德,在恪尽职守中用温情为学生们的前进提供坚实的支撑。
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师数字驾驶舱”的领导力,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的创新精神
随着5G网络的覆盖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武装了农村各个小学,替代了黑板加粉笔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加快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马景林被选入同心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为核心成员之一。身为老教师的他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操作方法,每堂课勤构思、巧加工,确保课件与教学设计相吻合。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教师也开始制作微课,在本校年级群分享。学校里的两位年轻教师也加入了县级名师工作室,如今已认定为县级骨干教师。
“信息化时代要想做好事,一定要学习新技术。”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被当地称作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之路的“初探者”。为了推动学校课堂数字化发展进程,周美琴在各班级都配备了以触控式液晶电视为主体的交互式多媒体,不少班级都配置了相应的班级云服务器、师生平板及对应的软件。慢慢地,手不灵便的学生通过白板拖拽技术快速完成了人民币的实物摆放;有其他障碍的学生通过凸显的动画效果了解到夏天荷花的婀娜多姿……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课堂为残障学生的世界带来了一抹新的色彩。在周美琴的努力下,不仅是课堂教学,数字化之路还延伸到了学生的个别化康复训练中。年疫情期间,上海启动了云课堂,周美琴还促成“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云教育平台”的诞生,为特教孩子疫情期间的学习保驾护航。
同样,马景林在疫情期间作为“空中课堂”的教师,也从未停歇。在同心县教育局统一部署的“空中课堂”“停课不停学”工作中,马景林义不容辞担起了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同时,他还利用宁教云APP直播,制作微课发给学生,为学生解答课后疑问。同时,他还注重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教师数字驾驶舱”的领导力不断提升,他们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正是在这些教师的不断创新下,乡村小学的孩子才能享受到数字化、信息化的互动课堂带来的教学红利;有障碍缺陷的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感受到了课堂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精准扶贫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建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绿色发展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作为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在甘肃石羊河流域创建了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举办多次实验站农民开放日,建设6个节水技术示范基地,使“节水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深入西北旱区生产一线,到22个乡镇入村入户宣传节水节肥技术,积极开展农技科普服务,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无论是西北干旱区偏僻艰苦地区生产第一线,还是新疆南疆阿拉尔的科技研究“新战场”,37年党龄的康绍忠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教学研究之路上从未停歇。
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到祖国边疆雪域高原,年8月,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成为一名援藏教师。三年期满后,本来可以返乡的她却为了履行对藏族学生的承诺,申请继续留藏工作。看到当地的孩子能歌善舞却只能自娱自乐,马丹自告奋勇地创建了充满藏文化特色的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队。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这群孩子练基本功,跳民族舞,“舞蹈啦啦操”队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了冠军。年第35个教师节,马丹首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教师的要求。从未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光荣感,从她内心冉冉升起,激励着她不负重托,砥砺前行。
“海拔高,境界更高。”这句话放在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米玛身上似乎最为贴切。在西藏高海拔农牧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痛苦让米玛十分揪心。除了教学科研外,米玛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