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疫情下的河南某村镇封村始末

本报实习记者高沛通记者赵毅平顶山报道

大年初二(1月26日)早上8点许,一个被拆开的大纸箱经打孔后,被尼龙绳穿过,开始悬挂在进出村子的路口,纸箱的正反面均用粉笔字写着几个大字“外来人员,禁止入村”,右下角缀有稍小的字眼“XX村执勤点”,旁边有2个戴有红袖章的村干部把守。

这样的执勤点,显然让河南省郏县的一些年轻人不再纠结“要不要去串亲戚”,也让一部分村民提起了警惕,挡住了他们串门的去路。由互联网快速传播的肺炎疫情,经由年轻人和部分熟练使用手机的村庄里的中年人,发酵数天后,经由村委会采取举措,终于直接对村庄产生了影响。

村子里的“聚集性人群”

一条横亘在村子中间的水泥路,将《中国经营报》记者所居住的村子分为两部分,路的一端是村子超市的所在地,其中日常聚集着打牌的人群,某种程度上亦是村里的“休闲中心”与“新闻中心”,村庄里各家各户外出打工、日常农业种植等等的消息往往在这里汇集、碰撞,然后传播。

大年初一(1月25日)早间,地方媒体消息显示,截至1月24日24时,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32例,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确诊病例中,平顶山(郏县所在地级市)1例。

如果从更大的方向来看,“武汉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河南省迅速应对的相关举措显然赢得了网友的赞许,“河南,中”“来抄河南作业”等相关舆论在微博上、媒体上不断传播,并登上微博热搜。

但农村市场惯常存在的“聚集性人群”,以及这个“聚集性人群”背后拥有的一些特质,如对互联网不熟悉且不擅长从互联网途径获取消息、文化程度及科学素养较低等,这让一些返乡的年轻人担忧。

大年初一,江苏返回郏县过年的王伟向本报记者表示,其村镇上聚集性人群较多,并担心这会是控制农村疫情的隐患。

当天上午,本报记者走访自身所在村庄,发现街头巷尾聚集着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或在烤火,或在打牌,或在敲锣打鼓,不过更多的则聚集在一起聊天,内容涵盖打工的情况、婚丧嫁娶等等。亦有大量外出打工归来的村民前往关系较好的村民家中,聊天联络感情。不过,对于外出打工盛行的农村,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很多村民们一年中仅有的联系机会。

下午,本报记者前往周边4个村庄,发现情况具有较多类似度,鲜少有戴口罩者,期间未曾听到有喇叭播放相关疫情提示信息、未看到街头巷尾有疫情提示的横幅、未看到有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的情况。

不过亦有村民称,很多村民在疫情背景之下已经放弃了赶庙会等。

“封村”

大年初二是本报记者所在镇“走亲戚”的高峰,以往的这一天是人流的高峰期,村民将举家携礼物前往家庭单元中女方的父母家探亲,虽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