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有才无处展的浮沉岁月

《百家讲坛》带火了许许多学者,包括王立群。

王立群先生讲的《史记》,才像《史记》,才像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完全不同于,于丹的心灵毒鸡汤,麻痹个性;也不同于易中天,戏谑历史,哗众取宠!

他表现出的稳重、功底扎实、正派的形象完全是本色演出,而这些特质,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历经痛苦,超越痛苦!

小升初高分被刷

年他13岁,小学毕业以后,别人都发录取通知书了,而他却迟迟没有消息,后来得知,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被淘汰了!

可他原本是学校决定的保送生,但是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这一十分荒唐的理由,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并且他能做一名保送生,成绩一直是不错的!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13岁半工半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两个月后,他得到了去民办初中上学的机会。

那个民办初中的校舍,就是一个小巷子里租了两处民宅。和他去的都是拥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即都是高分被刷的学生。(十分令人费解的政策)当他们到学校去了之后,三天读书、三天打工,相当于是半工半读的状态,不同于今天的勤工俭学!

因为所有打工的钱,全部支付学校的水费电费,买黑板擦、买黑板,支付教师的工资,每只粉笔都是学生打工挣的钱!

也不给饭钱,自备干粮,为学校打工,只为求得一份上学的机会!在我们看来这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虽然苦,对他们来说,却是很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两年,他们就失学了,小学毕业就失学了!

经常干重活,拉汽马车,什么是汽马车,一个很大的车,一辆车可以装上几千块砖是用大骡子拉的,那个工厂里边,白天是骡子拉,晚上他们把那个骡子拉的车,借过来,骡子休息。他们代替骡子去拉车,当时他13岁,拉得动你也得拉;拉不动也得拉车,如果你不拉,你就得失学,这个学校就不能维持。(小学毕业13岁的时候就感受到生活的重负)

当接受采访时他说:

当时只想到,怎么把这个学业完成。其他什么也想不到,因为当时很艰难,除了我们拉去以外,还要经常去,比如说我们到钢铁厂砸矿石,发给我们一人一个锤子,然后在那砸一天。把那个大矿石砸成比鸡蛋小一点的矿石,你那个左手要扶着,你不扶敲下去,这个矿石就飞了,左手扶着右手拿锤子,力量小砸不动、力量大了,能砸开,稍一偏就砸到手上去了,我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手上是没有血泡的!

没吃得很遭罪

到初三的时候,政策就改变了,他们就回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上学了,公立中学也不正规,他是一个开封市的一说补习学校,但是这个学校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打工,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到这个学校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了,没吃了,半天上课,剩下了半天他们就跑到那个黄河滩上,挖一种野草名叫水红花,把那个野草背回去,把它洗洗,凉干,磨一磨蒸成窝头来吃。他们称其为水红花馒头!

正长身体的阶段,不但碰上了贫穷岁月还遇到三年自然灾害,遭的罪自然少不了!

憋屈失学,厚积薄发

这样也算是把,三年的初中读完了,到了高中,历史又重演了一遍,他在高中平均分从来没有下过97分!毕业考试他考了5门一百分:就是物理、化学、平面解析几何、代数、俄语这五门分,考得非常好!,但是当时学校就找了我们同学谈话,就划了几类,那就是说有部分同学,你可以报考绝密专业;有些同学可以报考机密专业,他就被找去谈话。校长说:你可以报考一般专业!(顶尖学霸却被如此不公对待!)

当时他心里就感到有点不大对头!高中毕业以后,到七月份通知书陆陆续续就下来了,首先下来一类,然后下来二类,后来他发现同班的一好友,他高考平均每一门比我低了30分,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了,自己却没拿到,那是他就知道,坏了,历史又重演了,又憋屈地失学了!

年,20岁的王立群参加了高考。因为过去填报志愿是要先估分的,他感觉自己考得不错,就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没成想因为政审的原因,没学上!

那时的他很沮丧,很痛苦,以至于到现在提起这些往事,眼泪都止不住地往下流!

没大学上,他就去应聘了一个工厂的工作。那个厂子是一机部的直属大企业,该企业同时办了两个学校,一个叫技工学校,一个叫子弟小学,他当时去应聘的是技工学校的数学老师,很顺利留用了!但是一个月恶耗又来了,校长找他说:因为工作需要,决定把你从技工学校调你到子第小学去(当时他很委屈,自己完全能胜任技工学校数学老师一职,到这里又被不公对待......)

没办法,后来他是去了那所小学,他被任命为子第学校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然后在那个小学一共教了七年,一直教到年,72年之后这个学校的学生都不能升初中(因为文革)但这所小学就自办了一个初中(小学戴帽办初中)他就升到初中,接看教初中,初中毕业以后就戴帽办高中,同样他也跟着升到高中,教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一共教了14年!

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的王立群已经32岁了,按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因为这三届没有参加过高考。可惜,他是年毕业,不符合报考条件,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他当即下决心考研,并决定就近报考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一个年毕业的高中生直接跑去考研,这背后的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不翻过眼前这座山,就真的要一辈子窝在山沟里教书了。

于是,他凭借顽强的韧性,硬是克服了没教材、没学过大学课程、工作任务繁重这三大困难,自己复习考上了研究生。

年,王立群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在河南大学开的第一门课便是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就有《史记》。

走上《百家讲坛》的坚守:

解放周末:坚守《百家讲坛》十年,您一直是明星主讲人;担任《最爱是中华》嘉宾,您气定神闲、侃侃而谈,让大家感觉您讲起来很轻松。

王立群:实则一点儿也不轻松。

比如,通常制作一期《百家讲坛》,我第一步要看历史文献,第二步要看相关研究资料,第三步是写一份带有个人思考和个人特色的上万字讲稿。然后,把讲稿浓缩成一份提纲,临上台前再浓缩为一份宋体1号字的几张纸放在台上。这么个流程走下来,讲稿基本就在我脑子里了。强度最大的一次,我接连录了三天六集,很累。录完后,编导先校对一遍字幕,我还要再校对一遍。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阶段。幼儿园、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提升;每一个台阶,都是一种质变,每一个标志性的阶段,都值得郑重庆祝。考上研究生,登上新台阶,激动、高兴,是自然的,因为一个更高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更好的舞台。

事实就是这样,在一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期待的是最终的、最好的结果,但是却忽略了从期待到现实之间的持久的付出与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