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74800.html
(初等教育学院实习学生在指导小学生绘画。余金波摄)
(学生在认真练习粉笔字。周君如摄)
沈文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在我国,数百万乡村教师、近百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洞庭湖畔、岳阳楼下,屹立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湖南民院”)。这所百年老校前身为岳阳师范学校,拥有“全国百强师范”荣誉称号,年学校成立初等教育学院,接过师范教育这一棒,并旗帜鲜明地为农村培养乡村教师。
在新的教育精神指引下,初等教育学院探索出以“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教育扶贫的力量。
培育农村教育情怀
年,教育部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计划实施后,一批批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报考特岗教师途径,加入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行列。
时任湖南民院初等教育系主任戴金波鼓励号召学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当年,该校即派了一批实习生奔赴平江最偏远的虹桥、三墩等乡,开展教育对口扶贫。
扶贫先扶智。早在年,初教学院院长何君辉就提出:“学院要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为促进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奉献教育的力量。”
“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农村!”何君辉说。学院从年开始,每年大一新生开学,该校都要邀请一位优秀校友宣讲先进事迹。令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年全国优秀教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廖志华,来到学院分享她扎根农村学校30年,无悔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在座的学生深受感动,无不热泪盈眶。
润物细无声。到广袤的农村大地去挥洒汗水,渐渐地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信仰。
届毕业生李勤,通过招聘进入平江县南江学区流江小学任教,两年后,调任板江乡小水小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李勤通过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多方筹措,将昔日简陋的小水小学逐渐改造成了师生们心目中理想的模样。
多年来,初等教育学院不断增强学生的农村教育情怀、加大特岗教师招聘宣传力度,咬定培养农村教师这个青山不放松。年至今,湖南民院初等教育学院倾情为平江县输送特岗教师名。学院经常接到平江县用人单位的电话,感谢学校解决了县里师资力量匮乏的难题。
打牢教师基本功
有坚定的信仰、过硬的教学能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教师。学院对学生们提出要求: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把教师基本功打牢。
基础怎么打?院长何君辉斩钉截铁道:“练!练‘三笔一话’。”
“三笔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这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功。一年天,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该校学生天天晨练书写和普通话。
李梅自年大学毕业,已在初教学院教了23年书。课前5分钟,她督促学生练普通话,也坚持了23年。新生上课时,李梅按学号顺序,将学生叫到讲台上,用普通话做5分钟自我介绍。她发现,有的学生不仅普通话带方言,站在台上竟然手脚发抖。
“我会及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和放弃。”李梅说,“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情绪,刻意增加类似上台次数,台下我用眼神鼓励,带头给她们鼓掌。”经过老师们的坚持训练,初等教育学院的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学生在校期间普通话资格证通过率达百分之百。
学院还保持着“天天练、周周比、月月评”的优良传统,将学生们的书写作品展示在长廊,构成了学院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勤练“三笔一话”的好传统,也让特岗教师李耳玲尝到了甜头。刚毕业的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路过教室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以同样严格的方式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李耳玲的指导下,她带的学生都养成了书写规范、整洁的良好习惯。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多年来,“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一度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困境。年,初教学院成立“卓越人才班”,从人才培养层面解决这一难题。
根据“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学院每年从多名学生中遴选50名爱岗乐教、志愿扎根农村的学生组成“卓越人才班”,成立专门的师资团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进行“专项、专案、专人”三年一贯制培养。从“卓越人才班”走出去的学生都成为了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届毕业生童冰桂,就是从“卓越人才班”走出来的,她参加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从平江献冲中学化学教师晋升为办公室主任。“工作这一年来我取得的成绩,和在校3年老师严格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年出生的童冰桂难忘师恩。童冰桂思想成熟独立,经常自费外出学习,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带给献冲中学的同事。“农村教师要有情怀、有眼界,这样才能一点点改变农村的教育。”
以赛促学、以学促赛是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年起,学院每年定期举办“未来教育之星”技能比赛,涉及语言表达、教师书写、说课等内容,吸引大批学生踊跃参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未来教育之星”已经成为了初教学院的一个品牌。“在技能大赛中,我们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去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苏冠说。
坚持社会实践育人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大一看一看、大二练一练、大三干一干。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初教学院形成了一套方案完整、标准明确、操作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教学院副院长谢卫军说。
年,“十百千”阳光园丁成长支持项目基地在湖南民院初教学院授牌。学院对外聘请百名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担任职业导师,每人指导10名大一学生,每年共指导千名学生。通过电话、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业务交流。
学院积极与岳阳市多所小学对接,每学期邀请优秀一线小学教师开展“示范课堂”活动;邀请小学教育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成立支教小分队,下到各个小学免费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各种实践,学生到毕业时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素养,大多数都能独当一面。”谢卫军说。
今年4月,大三学生叶昕月来到平江南江镇中心小学实习,并被安排当副班主任。由于疫情原因,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班上还时不时冒出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叶昕月从容淡定,有条不紊,不仅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还将她带的班从之前全校最差变成了“优秀班级”。“大学三年的实践和历练,让我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叶昕月自信地说。
自年开始,湖南民院初教学院每年派出30多名实习生前往平江,并逐年建立了南江镇中心小学、板江乡中心小学、板江乡小水小学等5个教育扶贫实习基地。
截至目前,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湖南民院初教学院在岳阳市城区建立了25个见习、实习基地,在岳阳地区的农村小学建立了50个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每年接纳学生集中实践教学达-人次;在湖南省和“珠三角”建立了60个顶岗实习、就业基地,顶岗实习岗位数增至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