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上课》,一部不到15分钟的微电影,简单的剧情,却令无数人为之感动。疫情期间,山沟沟里的吴老师,拿着手机满村找信号,天台上,羊圈里,玉米地里,到处都是他焦急的身影,只为了能给孩子上课。在一个小男孩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山坡上找到了信号,并且学会了网课操作,顺利地给孩子们上起了课。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两位启蒙老师。
那时候,我们没有投影仪,没有白板,只有黑板和粉笔。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一到秋冬天,干燥的天气对她布满粉笔灰的手指总是雪上加霜。依稀记得,那时候没有润手霜,没有爆裂膏,老师会用纸包着粉笔,卷成笔套的样子,日复一日地书写着她那满满的黑板书。每到寒暑假,李老师还总是叫我们去她家里“搬书”,有阅读写作范文,有寓言故事,有童话故事,还有世界名著等等。小时候不懂,以为老师剥夺了我们的假期,增加了学习任务,长大了才晓得,老师是想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六年级时,班上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学校特聘了外援老师。本以为外校老师对本校学生也只是完成工作而已,谁知竟是那么地尽心尽力,直到累倒了。快到升中考试的时候,陈老师病倒了。不能回校上课,但是他每天都要坚持做两件事:给学生出一份新的练习卷,批阅收上来送到他家去的练习卷。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老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最好的老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